摘 要:人類活動所占有的場所是通常所指的區位,區位(場所)所特有的屬性或資質是區位因素的主體。剖解區位因素、分析其內在的表現形式,是區域從事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從而推動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區位因素;區域經濟發展;經濟發展
最早提出區位因子的韋伯,將區位因素定義為經濟活動在某特定地點進行時所得到的利益,即費用的節約。事實上區位因素不僅僅包含用貨幣可度量的價值標準(即經濟因素),還包含有不能用貨幣測算的非經濟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交織于一體,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深度。
一、區位因素在區域發展中的兩種表現形式
1.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表現為以下方面:所在的地理位置、交通的通達性、信息的多寡和高效性、勞動力數量是否充分與結構是否優化、自然資源的擁有量與種類、市場運行機制是否高效合理、區域環境能否吸引外資與某些產業發展、科技水平等等。
2.非經濟因素
盡管在區位決策時,經濟因素及其中的成本和收入因素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有時與經濟因素毫無關系或者說關系不大的一些非經濟因素也在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決策者的主觀行為、區位政策、民族風俗、宗教信仰、自然災害、地域文化和軍事國防等。
二、經濟因素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1.位置、交通、信息條件是區域發展的前提保障
位置、交通和信息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體,構成完整的經濟地理概念。一般而言,位置條件往往隨著交通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又與信息條件相融合。位置好的地方,交通條件優越,信息的獲取和傳遞離不開交通通訊設施,因而信息資源相對較好。
位置、交通、信息條件屬于社會歷史范疇,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之中,變化的過程制約地區經濟發展。例如:東北地區原是清王朝封閉的禁地,與外界聯系甚少。鴉片戰爭后,東北與國際市場開始聯系,地理位置越來越顯得重要,半殖民地農業有了發展(出現移民墾殖),東北成為向國際市場輸出農產品和農產品加工的重要基地。中東鐵路及其他鐵路的修建,進一步促進了這一地區的內外聯系。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不僅改變了周圍的國際環境,也改變了東北的位置、交通、信息條件,期間一系列鐵路和公路的修建,其目的也是為增強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客觀上為東北的近現代經濟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東北地區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1)位置、交通、信息條件是重要的經濟資源
位置、交通、信息條件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在現代產業分布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優越的位置、交通、信息條件與現代產業相結合,將發揮巨大的能量,香港、北京、上海、巴黎、倫敦、紐約和莫斯科等世界大城市的發展,突出說明了這一點。從微觀的角度說,位置、交通、信息條件優越的地方,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在那里布局企業,將收到投資少、運費低、便于與其他企業合作等效果。級差地租的存在,使得位置、交通、信息條件好的地方提高了經濟價值。這些都說明了位置、交通、信息條件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
(2)位置、交通、信息條件影響地區各個產業布局
現代許多產業都不一定分布在能源基地、礦產基地或其他原材料基地,而是分布在位置、交通、信息條件有利的地方。原因在于,這些地方交通方便,便于銷售,信息靈通,有利于接受科技文化的服務。
莫斯科雖然自然資源缺乏,農業自然條件也不理想,但是位置、交通、信息條件十分的優越:地處俄羅斯平原中央部位,又位于諸水系的源頭區域,水陸交通方便。產業革命后莫斯科成為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在這里,依托外地的能源和原材料,形成機械、化工和紡織三大加工業,還云集了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第三產業部門。而我國的克拉瑪依油田與大港油田的原油儲藏量和質量相近,但由于前者遠在新疆地區,交通不便無法充分利用能源,最終使的兩地區產業布局有著很大差異。
(3)位置、交通、信息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某一區域的經濟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類型
一般情況下,位置、交通、信息條件差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速度較慢,多以第一產業和采掘業為主,可以適當發展原材料工業。
2.勞動力、技術因素是地區發展的關鍵
勞動力是生產力的主體,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其中勞動力的素質高低是決定產業布局和區域發展的主要因素。高素質的人才和勞動力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產業布局的最重要因素。
(1)勞動力是創造財富的源泉,技術是建設發展的動力
企業的進步和創匯離不開員工們的辛勤的勞動,勞動是人類特有的屬性,只有勞動才能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創造價值與財富。隨著生產力和產業的發展,工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高效化,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將不斷提高。但在重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勞動力的素質提高,因為理論的技術都來源于生產生活實踐的積累和應用。
(2)智力、知識和科學技術成為制約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重要因素
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的人口和勞動力是發展高層次產業,即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基礎。
3.自然資源指引了區域發展的方向
環顧全球,許多著名的工業區都是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上建立并發展起來。在煤鐵資源上興起的工業區有:美國五大湖南岸工業區、英國伯明翰工業區、俄羅斯頓巴斯工業區和烏拉爾工業區、波蘭上西里西亞工業區、印度喬塔那格浦爾高原工業區等;在石油資源上興起的有美國得克薩斯南部工業區、俄羅斯伏爾加河中部經濟區、中國的環渤海經濟圈等。
(1)自然資源是區域產業布局的前提條件并非充分條件
產業布局離不開必要的自然資源條件,但有了必要的自然資源條件不一定出現(特別是不一定馬上出現)某些產業活動。
(2)自然資源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制約
自然資源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形成和發展有極為深刻的影響。在幅員廣闊、自然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有利與建立多部門綜合發展的產業模式。自然資源的復雜多樣,是發展地區多元化產業結構的前提。以區域農業經濟結構而言,山區的自然條件豐富多樣,那里的農業區有可能發展成農林牧漁結合(立體農業)的綜合型農業結構;而平原地區自然資源相對單一,一般很難建立農林漁綜合發展的大農業結構,只能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專業化產品。在安排區域經濟結構時,哪些產業部門可以成為當前經濟的專業化部門和主導部門?怎樣才能高效地發展區域的經濟?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綜合考慮,從當地經濟發展的各種條件出發,結合本區的資源情況,因地制宜地作出抉擇。
4.市場條件制約著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本區域內消費者對物質與精神的需求。市場是區域經濟活動生存的空間,是經濟價值實現的場所。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我們除需擁有良好的市場環境外,還應在本質上認清市場因素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考驗每個產業
市場競爭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區域經濟良性發展。面對著競爭,那些生產能耗、效率差、產品質量不過關、污染環境等小企業,就會被淘汰。中國面對世貿組織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機遇是我們的企業產品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挑戰是將會有一大批效益差的企業被淘汰。
(2)市場導向能帶動產業結構的重組,優化地區資源配置
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因此,產業發展也要不斷地進行調整。如我國的一些旅游城市,由于國內外的游客數的不斷增加,已逐步形成了旅游商品銷售市場,從而相應地帶動了食品、服裝、美術工藝品等產業的大力發展。滿足消費者的同時,活躍了市場,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這樣由市場導向引導地區產業的重組,優化地區資源配置。
5.區域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輔助功能
區域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是一種同時影響關系,經濟發展會帶來環境問題,環境也影響與制約地區經濟發展。區域的經濟發展越來越依靠與要求良好的環境質量,沒有良好的環境質量不僅不能制造出高精度與高技術含量產品,更不能提供一流的服務。比如,現代很多城市都開辟一些科技園區、工業區、大學城,在這里不僅環境優美,而且人力資源非常豐富。因為現代經濟活動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創造和高科技勞動力,為了穩定及支持創造性勞動,必須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空間。這種良好的居住與社會空間必定是建在良好的環境質量的基礎上。所以說,優美的環境成為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生產因素。
為此,各國相繼制定了不同的環境保護法規以及規定不同區域的環境質量標準,從而更高效地維護經濟良性發展。
三、非經濟因素中的決策者行為,區位政策等也不容忽視
適當合理的政府行為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進經濟活動的發展。首先,政府就是一個消費者,政府購買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所以,一般來說凡是政府駐地都是區域經濟中心。其次,政府通過規劃和政府對特定地區的基礎設施大量投入,引導經濟活動在空間上向某特定區域發展。作為政府,不僅要有促進經濟發展的職能,也要有促進國土與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職能。在促進國土與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中,政府相應的鼓勵經濟活動在某一區域發展以及限制經濟活動在另一地區發展的規劃。如在西部大開發中,加大對中西部資金、人才、技術的投入,建立補償機制,將東西部差距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內。再次,政府通過制定的政策法規規范經濟行為,保證自由競爭環境的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增強市場的開放度,維護區域經濟發展。最后,政府再通過稅收優惠以及財政補貼的經濟政策的實施,調節經濟活動的區位。如沿海地區開辟開放城市,以廉價的勞動力、稅收照顧、優化投資環境,以降低內部交易成本,吸引外資建廠,帶動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除此以外,諸如民族信仰、文化背景、自然災害等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制約著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小建,李國平,曾剛,等.經濟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楊萬鐘.經濟地理學導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吳傳鈞,劉建一,甘國輝.現代經濟地理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4]劉捷,劉虹.試論影響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若干問題.經濟地理,1995(3).
(作者單位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徐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