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歷史新課程下,歷史教學不能局限于歷史課本,甚至也不能局限于歷史單科知識,在課堂中,教師要有聯系相關學科知識的能力來適應新課程的變化。其中,文學知識與歷史課堂的聯系可謂十分密切。
關鍵詞:歷史課堂;文學知識;導入;深化
“文史不分家”的說法自古有之,在中國先秦時期,文學作品往往也包含史學和哲學思想,如《詩經》;而史學巨著同樣也具備文學的諸多素養。“其史如文,文亦如史”,司馬遷既是偉大的史學家,也是偉大的文學家。任公曰:“熟讀左傳、戰國策,于學文有益。”文學和史學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在平時教學中,由于傳統課堂和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單單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往往忽略學科之間橫向的聯系,對學生的知識拓展和能力發展有諸多局限。在歷史新課程下,出現很多新穎材料,其中不乏很多文學材料或與文學相關的資料,如2007年廣東新高考專業測試第10題:“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叉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這首詩出自海昌太憨生的《淞濱竹枝詞》。
新課程對我們一線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思維的改變莫不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轉換教學思路,改變傳統教學的機遇。在平時教學中,我們不妨適當加強歷史知識與其他學科特別是與文學知識的聯系。
一、導入:創設情境,提高興趣
以文學作品為材料作為歷史課堂的導入,創設歷史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教學下我們習慣于采用復習的方式來導入新課,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學習的方法,但無法吸引大多數學生的眼球。若換一種方式,采用與課堂相關的文學知識作為導入課堂的方法之一,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樂趣。
如學習《辛亥革命》這一課,先播放孫中山先生撰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的配樂朗誦:……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
在學生陷入情境之時,教師問:“是役”指的是哪次戰役?它與武昌起義有什么聯系?在情境創設下,學生很快進入課堂狀態
之中。
二、理解:多層設問,加深理解
恰當地聯系文學作品可以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的理解更為深刻。
同樣以《辛亥革命》為例,學會辯證地評價辛亥革命是本課的重難點之一,對于“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學生一知半解,缺乏感性認識。在課堂中引入學生熟悉的魯迅作品:《阿Q正傳》,將這篇文章的某些片段引入到我們的教學中:“趙秀才消息靈,一知道革命黨已在夜間進城,便將辮子盤在頂上,……也相約去革命。他們想而又想,才想出靜修庵里有一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是應該趕緊革掉的……龍牌固然已經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見了觀音娘娘座前的一個宣德爐”。讀完材料,教師設問:趙秀才和錢洋鬼子是不是真正的革命黨?他們砸龍牌的動機是什么?為什么還要順帶拿走宣德爐?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更能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三、深化:重溫經典,開闊視野
學生除了通過學習獲得文學知識外,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涉獵較多的課外文學知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介紹大歷史背景下的文學經典。如學習美國南北內戰,介紹斯陀夫人(被林肯譽為“寫了一本書,釀成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能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廢奴運動在美國南北戰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當然,通過閱讀,不僅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更重要的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把學習延伸到課外,“一本好書勝過一個好老師”,閱讀對于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
“歷史教材少不了一個‘情’字”,但究竟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歷史知識更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如何引導學生產生思想的碰撞和心靈的沖動,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文學作品是一個時代的反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歷史教師在課堂中學會選擇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學知識,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生動活潑,也能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系知識和感悟歷史的能力,使他們的認識得到升華。當然,作為教師,知識儲備應該得到不斷地充實和更新,只有如此,才能給學生那杯水提供足夠的知識和智慧的養料,才能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美麗。
參考文獻:
[1]顧柄權.上海風俗古跡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斯陀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書評.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3]李惠軍,聶幼犁.歷史教材不可缺“情”.中國青年報,2006-09-26.
(作者單位 湖南省益陽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