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語文教育教學歷史悠久,但課程的開發并不多,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國的教育體制決定的,古代的語文課程很薄弱,主要是啟蒙讀物,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啟蒙之后就是文選像《昭明文選》《古文觀止》,再到“四書五經”這些課程內容都還或多或少與倫理、哲學、宗教等聯系在一起,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講授上也是多從這些方面來進行闡發,都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讀書的目的就是做官,進入仕途。
所以在古代的語文教育教學中只有國家課程,那就是科舉考試的范圍,更無從談起課程的開發了,一直到近現代,尤其是二三十年代,隨著西學東漸,才真正有了現代語文課程,葉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等人對現代語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語文課程的開發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像葉圣陶的《國文百八課》至今影響巨大,還有作文方面的教材《文心》可以說對現代語文課程的開發起到了示范作用。現在新課程的開展如火如荼的進行,各地都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了必修教材、選修教材、校本課程教材,這都在不同程度上補充了國家課程教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不同興趣和愛好,促進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無疑這是非常有利的。
對于語文學科來說,也出現了很多的補充教材,像選修教材、課外讀本、校本教材等,像校本教材,這主要在一些有科研意識的學校里變為現實,在很多學校,這還是一片空白,需要得到改善。這里主要是意識方面的問題,意識決定行動,意識是先導,人們對舊的意識觀念已適應,這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根深蒂固,改變起來需要巨大的勇氣,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忍受陣痛,如果沒有外在的巨大壓力,是很難去付諸行動的;再加上學校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的嚴格制約,更束縛了語文教師對課程內容的開發、挖掘和拓展,他們寧可平時去鉆研試題、參考答案,也不去鉆研課程標準、教材,更不要說校本課程了。因為鉆研試卷能給他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取得的成效能夠立刻顯現出來,而后者不能給他帶來這么直觀的效益,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應該扭轉這種認識。語文課程的研究、開發在我國才剛剛起步,課程內容幾乎是一片空白,為了使語文學科的內容豐富起來,便于今后的教學,也是為了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里學到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而不是自說自話,嘿嘿哈哈的打發日子,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當有責任、有義務、有意識地開發語文課程,而不是被動地去傳授所謂的“語文知識”,其實是很貧乏的知識,卻在語文課堂里泛濫,語文教師講了不需要講的,沒有用的,這不是自欺欺人嗎?這不是誤人子弟嗎?這不是也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和青春嗎?為啥不去做點有益于語文的事情呢?
我想乘著語文新課改的東風,學習一些有關的理論,潛下心來,鉆研一下新課標、新教材,怎樣去開發自己的課程。例如,對于散文,我們難道就只能教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嗎?除了這一點之外,是不是就沒有啥可教的了呢?不是,肯定不是,那我們應該教些什么呢?這難道不需要我們去鉆研、去開發嗎?有的教師教字、詞、句,有的教師教寫作方法,有的教師教思想內容……不一而足,這些都應該去嘗試,需要我們有這種敢于嘗試的意識,要力求改變我們原來教的那些東西,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小說教學難道說我們只能講小說的三要素嗎?一分析人物形象就得用階級分析的觀點來看嗎?一分析主題就必須去套公式嗎?貼政治標簽嗎?如果還是在小說課堂里搞這些舊的東西,那學生讀小說的胃口遲早也被壞掉,如果按照這樣的套路去教小說,這恐怕也很難教下去,比如現代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荒誕小說、寫意小說,這樣的小說,你根本就無法用這些東西去套,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小說的時候要轉變意識、轉變教法、轉變小說的閱讀圖式,就有可能突破,就有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文言文教學我們應該教些什么呢?難道還是只講字、詞的用法,句句搞翻譯,然后總結句式,詞類活用,寫作技法等等這些東西嗎?這些東西難道非得教師一點一點地去講嗎?其他方面的東西就棄置一邊嗎?這無疑是買櫝還珠。我們知道文言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我們不能只教一點外在的皮毛的東西,而應該把它作為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來學習,讓學生從中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滋養,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東西,而不能僅僅是字、詞、句的積累。
所以語文課程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這就需要我們的語文教師下大力氣去鉆研去開掘,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主要是要我們有這種課程開發的意識,認真地靜下心來讀點東西、想點東西、寫點東西,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做一點點切切實實的事情,為我們的語文課程內容的開發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作者單位 河南省虞城縣第一職業技術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