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職化學教學中,教師緊扣教學目標,巧妙設計任務單,有效地突出重點,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落實各個學習任務,同時結合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效實施指導學習,引導學生用化學的眼光和思維去審視人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思考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拓展學習空間。
關鍵詞:中職化學;任務教學;設計任務;指導;拓展
所謂任務教學,是一種通過設置問題任務,讓學生在完成問題任務中進行教與學互動的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將目標轉化為任務、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具體問題,讓學生圍繞任務展開分析和討論,尋找完成學習任務的途徑和方法,并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和互動合作的學習,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而達到所學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培養的教學模式。如何實施這種任務教學呢?下面,筆者就以幾個案例加以闡述。
一、緊扣目標,設計任務
所謂目標,就是指教學目標,也就是教學內容目標和教學價值目標:從本學科的知識系統看,明確哪些是已學過的知識,哪些是后續需要學習的知識,而這些后續需要學習的知識,重點要落實什么,難點又是什么,如何突破;從學科的教學系統看,除了落實具體的教學內容及其重點難點外,還必須考慮學生獲得哪些新知識,怎樣鍛煉學生的能力,讓他們獲得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進而實現教學設計要完成的潛在教學價值與目標。
沒有目標,則無法設計任務;目標明確,還需要考慮這部分教學內容有沒有必要設計任務,能不能設計任務,設計成怎樣的任務,總任務下,又將如何分解為幾個小任務,以便學生圍繞任務展開活動。也就是說,具體的教學任務,是把總任務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串,通過讓學生完成這些具體的問題串,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實現目標。
[案例1]
“鐵及其他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內容,鐵單質的性質已分散在其他單元中學習過了,對鐵的氧化物的性質學生也已基本了解。因而,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落實Fe(OH)2和Fe(OH)3的制備、Fe2+與Fe3+的互相轉化及檢驗方法等。據此,本節課可以擬定三個任務。
任務一:利用已學過的知識,探究Fe(OH)2和Fe(OH)3的制備方法。
任務二: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知識,探究Fe2+與Fe3+可能與哪些物質反應,怎樣才能實現它們的互相轉化。
任務三: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和相關信息,歸納Fe2+與Fe3+的檢驗方法。
本案例通過三個具體的任務,對“鐵及其他化合物”的相關知識、相關性質設計了探究性的三個學習任務,既鞏固與深化了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又獲得了研究物質性質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實現了單元教學的多種教育功能。
二、明確重點,呈現任務
我們認為,教學重點是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是教學的重心所在。但對知識體系而言,我們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地通過問題串展示出來。根據建構主義原理,我們認為:課程與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知識建構創設一種真實且能激發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學習情境,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探索中,逐步揭示事實的矛盾或引起學生內心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在學生逐步進入狀態時突破重點,更有利于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學生合理高效地利用課堂學習時間,提高課堂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案例2]
“硫的轉化”重點是明確如何實現不同價態硫的轉化,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知識,我們可以設置幾個問題來達成任務,使學生在這些任務的引導下,逐步深入地進行思考:
問題1:自然界中含硫元素的物質有哪些?
問題2:標出這些物質中硫元素的價態。
問題3:如何實現這些不同價態硫的轉化?
問題4:實現上述轉化的條件是什么?
問題5:從物質氧化性及還原性的角度分析硫化氫、硫單質、二氧化硫、濃H2SO4具有什么性質?
問題6:完成不同價態硫的轉化關系圖,并寫出有關轉化的化學方程式。
問題7: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用上述系列化問題串,為討論實驗室中不同價態硫元素間的轉化建立清晰的框架,重點是突出問題3,即如何實現這些不同價態硫的轉化,最后落實的目標是問題6,即掌握實驗室實現不同價態硫的轉化原理,讓學生在明確任務中明白學習程序后,抓住課堂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化學反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學生合理而高效地利用課堂學習時間,提高課堂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三、通過指導,完成任務
我們已經圍繞一個主題設置了一系列的任務單,形成學案,這是實施任務教學的前提。那么,如何通過課堂,有效地完成這些任務單呢?換言之,就是如何實施教學呢,即課堂教學要做哪些事情呢?
1.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英國記憶大師托尼·巴贊于1970年提出的,是一種發散性思考可視化的工具。它以樹狀的思維樣式,運用圖文并茂的技巧,將注意的焦點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圖形上,然后將各個主題的主干從中央向四周發射,各個主題下的要點又通過更細的分支標識出來。用著名的特級教師魏書生的話說就是“知識樹”。這種思維導圖,將學習的知識點(學習的任務)連成線,使信息量豐富且相互之間的關系以直觀的圖示展示出來,便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方便知識的提取和靈活應用。將這種思維導圖通過板書的方式展示出來,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于主題,保持思維的連續性,使記憶過程更簡單快速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化學,愉快地吸收知識,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硫的轉化”知識圖:
2.給學生一個有效的課堂引導
任務單和思維導圖像“導航儀”,是教師先行組織教學的重要手段,可以引領和驅動學生有條理地進入學習狀態,但課堂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親身實踐。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差異,對于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不同的學生在難度上感覺有難有易,在時間上有快有慢,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協調和指導工作。學生在完成任務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任務的匯報、交流和評點,要對探究獲得的新知識進行歸納小結,并及時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
任務只是促進學習的一種手段,根本目的是通過完成任務體驗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與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及時將任務所隱含的新知識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建立起內在的、實質性的聯系,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如,“硫的轉化”教學過程中,針對“問題5:從物質氧化性及還原性的角度分析硫化氫、硫單質、二氧化硫、濃H2SO4具有什么性質?”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氧化還原的特征以及元素處在不同價態時表現出的性質,從而掌握硫化氫、硫單質、二氧化硫、濃H2SO4的性質,進而完成不同價態硫的轉化關系圖。
3.給學生一個拓展知識的余地
讓學生積累化學知識,還不是主要教學目的,還要讓學生有一個自主探究的余地,突出化學對生活、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如,“硫的轉化”,我們設置問題7:酸雨的成因及防治,這不僅使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而且學生在查找資料過程中豐富了環保意識,開闊了視野,有助于學生深刻認識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環境的關系,并以此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美好情感,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楊承印.化學課程與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2.
(作者單位 福建省屏南縣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