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誦讀是指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根據教師的點撥指導,學生對課文反復吟誦、體味達到純熟直至可以背誦,逐步加深理解,然后感悟文章之妙的學習方法。從它的實質內涵來說,誦讀包括了朗讀、背誦和朗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讀書,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讀抄默背,“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語),加上教師的點化,不斷反芻、融合、加深、自悟。這樣的熟讀成誦是一個由無知到有知、由感到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但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目前的語文教學中,確實存在一些忽視誦讀教學的傾向。有一些語文教師將誦讀等同于死記硬背,在教學中幾乎拋棄了它。而筆者認為恰恰相反,應更重視對現代文的誦讀。因為選入課本的現代文多為名家名篇,是用規范書面語言寫的典范文章,語言更貼近學生生活,反復誦讀這些文章,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聲音信息比文字符號更具有可感性。學生在誦讀課文時,口、耳、眼、腦、心五種器官協同參與活動,有助于增強語感。因此,我們應不斷加強誦讀教學,讓語感在誦讀中實現回歸。
一、加強對朗讀藝術的學習和訓練,提高語感能力
朗讀,是將書面語言有聲化,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語言的閱讀方法。根據不同讀物的需要和發揮朗讀的不同作用,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宣讀、表情朗讀和吟誦。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學習的朗讀主要是表情朗讀。這種“美讀”能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入情、入境、入心。如:教學《再別康橋》一文時,可抓住它的色彩、意象、語言,用美讀的手段來實現課堂教學的情境優化。首先,體會感情基調。先播放伴樂朗誦,要求學生對照課文,隨著那舒緩依戀的朗誦領會詩人的不舍之情,創設一種教學氛圍。其次,理解描繪的意象。讓學生選擇最欣賞的小節,反復自由朗讀品味,將詩節改寫成一幅畫面加以交流評論。再次,播放錄音,指導技法,注意押韻和節奏的劃分,讓學生體會其內在的韻律感。最后,學生通過反復的表情朗讀實現語感的內化和發展。
朗讀落到實處,若能借助教師本身的范讀素養,則效果更佳。教師范讀時,首先要入情,通過眼神、面部表情、姿態等體態語言把課文所表達的喜怒哀樂直接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進行情感體驗。同時,根據范讀時的輕重、緩急、停頓、語氣、語調,可全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加上有意識的模仿,可以更深一步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這是錄音帶所不能比的。
二、加強對背誦技巧的指導,深化語感
如果讓學生像私塾教育式的背誦或“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式的背誦,那也是不可取的,這樣,只會讓學生走向死記硬背或死讀書的死胡同。由此,教師對學生在背誦方面的指導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此,筆者介紹三種比較有效地背誦方法:
1.提綱背誦法:在總體理解全文的基礎上,理清背誦內容的思路,然后用最精煉的語言列出背誦內容的提綱。然后,根據所列提綱加以記誦。
2.壓縮背誦法:首先把背誦部分內容壓縮成比較容易記憶的信息,再把信息適當加以疏理,然后,根據所提供的信息,充實文句的內容加以背誦即可。
3.教師范背法:在要求學生背誦之前,教師不妨面對學生熟練地范背一遍,這樣,將極大地激發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因為,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師的示范是學生最直接的模仿,因此說教師的榜樣作用不可低估。
三、經常變換誦讀手段,吸引多層面誦讀興趣,實現集體語感的飛躍
范讀:朱自清先生提出誦讀方法是:“先由教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自己練習著讀,即誦讀。”這樣做不僅能直接影響學生的誦讀,而且容易吸引學生不自覺地就把注意力傾注到文章中去,也利于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
分角色朗讀:在學生能夠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可以使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甚至人物的感情和心理變化。
集體讀、個別讀、自由讀,不一而足。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誦讀競賽活動,舉行誦讀經驗交流會,營造一種競爭的氛圍,實現集體語感的飛躍、悟性和靈性的提高。
四、借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優化誦讀
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或配以畫面、音響或加以錄音、錄像,創造有情趣的誦讀條件,促使學生對誦讀產生興趣,加深他們的感受。同時也要適時地進行語感分析,加強指導,使學生掌握規律、強化語感,在誦讀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體味“說不盡的詩”和“真正的生活”以及“真正的文學所在”,以便更好地體味文章的韻味,實現發展語感的教學目標。”
這樣長期、持續地將誦讀教學落到實處,必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強烈、豐富、而正確的語感。朱光潛說:“把數量不多的好詩文熟讀成誦,仔細揣摩,不但要讀透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奏,使它沉浸在自己的心胸和肌肉里,等到自己動筆行文時,于無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氣勢。”當語感在誦讀中回歸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又怎會不再上一個臺階呢?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