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一向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但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如何觸動學生思維、引導他們進行深度思考,如何帶領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這是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追求的一個目標。
關鍵詞:深度思考;引導;關注
職校語文教學相較于普高有很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僅是體現在學生語文基礎上,更體現在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上。面對職業教育的現狀,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就語文教學如何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文本進行思考與體悟等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些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一、體現文本解讀的深入性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作深層次的思考,首先自己要對文本有深入的解讀、個人的理解。教師對文本解讀的高度和深度,決定了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教師作為文本解讀的引導者,要憑借自我生活經驗、情感經驗、鑒賞經驗來體會和理解文本內涵,挖掘文本深意,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不僅僅是一堂課,而是一座蘊含豐富的礦藏,才能讓我們的學生不僅擁有文本帶來的視聽享受,而且享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感染。例如:筆者在講授《黃鸝》時,如果只是流于表面的理解,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去對文本作深入地剖析,就無法和學生解釋黃鸝和文藝創作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了,這一個本該順理成章突破的難點可能就比較費周折了。
二、呈現問題設計的藝術性
一堂語文課上得是否順暢和成功,關鍵點在于問題的設計。學生是否能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內涵,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完成,也大多取決于問題設計上能否有突破。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引領性、開放性,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文本的更深處。如果說設計的問題就像一扇窗戶一樣,為學生呈現了一片廣闊深邃的天空,那么具有引領性、開放性的問題應該指向課堂探尋的過程而不是思考的結果,應該指向學生的情景體驗而不是知識積累。
問題設計的目的不是單純地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而是要從文本中發現學生的情感觸發點和思維萌發點。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夠真正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進而才能引發有序而深刻地課堂討論,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才能使語文課達到真正的“深度”。
三、注重語言品讀的指導性
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其基點需放在文本的語言上,只有反復地咀嚼和品讀,才能深入探尋文本的內涵。
語文教學的一般規律告訴我們:在文本閱讀、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只有深入文本語言,和文本親密接觸,才能體驗得更深、感悟得更多。或許職校學生在品鑒文本的語言上沒有普高學生精到和敏銳,但我們盡可以放開手,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帶著疑問和興趣去學習,相信在反復賞讀玩味中他們一定會有獨到的收獲。特別是詩歌的教授,如果不是反復地誦讀,不是反復地推敲字詞,你就無法理解蘊藏在作者心靈深處的精神內核,無法體會到藝術作品的美妙與精彩。例如:在講授《再別康橋》時,筆者通過學生自由讀、學生分段讀、錄音示范讀、師生齊讀等種種朗讀手段,讓學生對語音語調語速等進行不斷地調整和嘗試,找到最適合表達情感的朗讀方法,然后在語言的反復賞鑒中通過評價和分析具體的語言,找到那些意象,在不斷地咀嚼、推敲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字詞的替換來體會文本原來用詞的精妙,通過“本體”和“喻體”的分析來尋找作者的情感世界,讓這首詩歌中的語言直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享受深度思考帶來的快樂。
四、關注課堂生成的多變性
在教學過程中,總會有不在教學計劃內的狀況發生,作為教師,要能靈活機變,切合當前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做深度思考。例如:在講授《張衡傳》時,和學生一起分析他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時,就有學生提出質疑,為什么張衡遠在東漢時代就發明了預測地震的儀器,為什么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卻無法預知地震呢?作為教師,不應避而不談,而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有學生說:“是怕引起社會的恐慌”,也有學生說:“是怕預報了卻不地震”……學生們眾說紛紜,但最后可以歸結到一點,就是學生一致認為東漢時張衡發明的這個儀器很不簡單,這也說明了張衡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所以,我們對于課堂上發生的臨時狀況不要簡單地遏制或是忽略,不妨讓學生說說他們的看法,我們聽聽他們的想法,這樣就會大大激勵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引導學生對問題向深度和廣度進行思考和探索。所以,筆者在課堂上常會多給學生獨立思考、表達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對自己的思考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進一步促進他們去思考。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多關注思考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深度思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凸顯學習評價的時效性
我們在課堂上要時時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注重學生的點滴進步。深度思考是我們教學要出彩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師對于學生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和成績,都要給予及時表揚和肯定,鼓勵他們把深度思考持續進行下去。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讓他們能不斷反思和自我管理,從而慢慢地養成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深度思考的能力不是每個學生自然形成的,它要求學生持續不斷地練習。相信,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能培養這種良好的思維品質,必然會帶來教學效果的提高。
面對職校生的現狀,如何引導學生深度思考顯得尤為重要,職校語文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擺正自身的引導者角色,圍繞教學目標和文本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思維,把學生的學習引向自主和諧、多元發展的境界。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工貿職業高級中學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