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典詩詞,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鑒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在現行的高職考試說明中也有這樣的要求: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要求能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因此,在構思本教學設計時,我創設情境,把重點放在使學生能掌握懷古詩詞的一般特點上,希望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會分析、鑒賞懷古詩詞。新課程強調對人文精神的理解,而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所抒發的情感又是比較復雜的,所以我把這一點作為難點來分析。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重點做了以下幾點考慮:
一、拓展延伸,實現課程資源整合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設計本教案時,我注重拓展課堂教學,把古詩詞的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課前師生廣泛搜集有關資料,課堂上引用課外詩詞進行對比閱讀,課后自找懷古詩詞進行閱讀和鑒賞。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學習語文應注重類似的積累,這樣才能厚積薄發。
二、重視誦讀,通過反復誦讀,了解文意,體味詩意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因為詩詞講究節奏感和音樂美,而且,詩詞是通過意象的描寫和意境的展現來表現作者的情感,而意象、情景的認識和理解的目標需要通過朗讀才能較好地達成。另外,詩詞的平仄韻讓讀者朗朗上口,其節奏感和音樂美可以陶冶情操。
三、合作探究,實行師生雙邊互動
新課程還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而探究式學習、研究性學習都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的方法。因此,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設計有深度的問題,供學生去探究;二是留出探究的空間,讓師生進行合作;三是運用比較教學,有比較才有鑒別。詩詞的鑒賞離不開比較,在比較中讓學生發現異同,利用比較法設計課堂教學,易于形成課堂教學的興奮點,活躍學生的思維,易于使學生舉一反三,學會學習。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南歷城三職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