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學生生物水平的重要途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閱讀材料開展生物教學素質教育等方面闡述了對學生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興趣;素質教育;情感
非智力因素是指學生的興趣、注意、情感、動機和意志等。它們雖然與學生的智力水平無直接的關系,但這些因素卻都能促進智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主動地去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造,從而推動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揮非智力因素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一、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設立情境,激發興趣
學習興趣的激發手段多種多樣,利用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情境教學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采用,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導言中運用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講“DNA技術”之前,我講了一個小故事:“DNA技術使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舉世皆知。近日,13歲的色州黑人男孩丹尼·威廉姆斯通過DNA測試后被確定與克林頓沒有“絲毫接近父子關系”,但DNA鑒定著實讓克林頓驚出一身冷汗。克林頓為何怕DNA?”再比如:在講“細胞的衰老”時,可以引用下面內容:“冰柜中睡覺——讓人活到200歲——人如果不是睡在溫暖的被子里,而是睡在很冷的冰柜內,那么人的壽命遠不止現在這么長,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證明,那樣可以活到200歲。”英國全國毒物學研究中心著名的生物化學家特塔魯博士說:“這聽起來不可置信,但離這一天不遠了。”他說:“在冰柜里睡,我們150歲時會比現在50歲的人看起來更健康、更精力充沛。”這種冰柜實際上是—種特制的冷房,冷房可以安全地將人的體溫降低15攝氏左右,隨著體溫的下降,人體內所有的運動都會減慢至近乎靜止狀態,如同處于冬眠狀態—樣,會使人睡得很沉很靜、而且因身體處在休眠狀態,無需半夜起來上廁所。冷房到早上會自動調溫,將體溫升回正常。據稱夜間冬眠不僅可以使人活到200歲,它還能使人更漂亮,延緩臉上皺紋的出現。科學家們認為,它也能消滅大多數疾病,包括癌癥和心臟病。
(2)在講課中運用
講授新課是一節課的最重要的部分,在45分鐘時間內讓學生持續保持高度集中狀態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在講課時適時地設立一定的情境來活躍氣氛,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例如:在講授“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時,我講了軍人穿的迷彩服,武器裝備的偽裝以及螳螂在夏天呈現綠色到了秋天卻換成了黃褐色,與環境色彩相似;再講有毒蛇的鮮艷的顏色,與環境不協調,容易引起注意等等。同學們聽后便馬上開動腦筋思考為什么。在此基礎上,我分析并提出了保護色和警戒色的區別,學生很容易就可以記牢。
(3)在復習課中運用
復習課對于學生系統掌握知識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還是把以前講的知識再說一遍,學生肯定聽得無味。假如教師在復習中讓知識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出現,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不僅提高了復習的積極性,而且可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夠更進一步檢查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真可謂“一石三鳥”。
2.在生物教學中運用語文知識激發學生興趣
(1)在教學中運用詩詞
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珍貴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把有關詩詞滲透進來,不僅能活躍氣氛、加深理解,還能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可謂一舉兩得。
比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生動地描述了苔蘚常生長在庭前宅后等陰濕的磚石臺階上;“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典型實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看作次生演替的實例。
(2)在教學中運用諺語
如:用“一山不容二虎”形容生物的種內斗爭;“麻屋子,紅帳子,里頭住著白胖子”形象地描述了果皮、種皮和胚;“瑞雪兆豐年”“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都說明了自然現象之間蘊涵著一定的規律;引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來描述食物鏈的關系等等。
(3)在教學中運用成語
例如:“偕老同穴”表示生物的共棲現象,“作繭自縛”表示適應的相對性;“金蟬脫殼”表示變態現象;“飛蛾撲火”表示趨光性;“望梅止渴”表示條件反射;“鷸蚌相爭”表示種間斗爭;“狼狽為奸”表示種間互助;“優勝劣汰”表示自然選擇。地衣、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白蟻和鞭毛蟲、人和腸道細菌的共生關系可形容成“同生共死”,競爭可形容成“你死我活”。
(4)在教學中運用修辭
修辭的目的是為了使語言表述得更好,常見的方法有:比喻、
擬人、設問等對于學生理解知識,活躍課堂氣氛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在講“主動運輸”時,可以比喻成爬樓梯,從下而上表示逆濃度梯度,拽著扶手表示需要載體。在講“神經元”的結構時,可用一條胳膊表示:手掌是“細胞體”部分,手指是“樹突”,短而多,胳膊那段就好比“軸突”了,少而長;然后,再把拳頭握緊,拳頭就可以代表軸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觸小體”。講述“激素”和“受體”結合時,我將其比喻成兩只巴掌,強調一只巴掌拍不響,比如:糖尿病Ⅱ型的發病原因。
二、運用閱讀材料開展生物教學素質教育
1.利用“閱讀材料”,樹科學家形象,學科學家精神
當前,在學生中普遍存在著“追星”現象,可是,一旦談起科學家,則啞口無言。這也不能責備學生,因為電視、電影、雜志等到處可見“星”們,但是,卻沒有什么媒體一天到晚宣傳科學家,當然學生就沒有機會去了解科學家,也就更別談去崇拜他們了。
例如:當講“遺傳的基本規律”時,利用閱讀材料,介紹遺傳學鼻祖孟德爾的生平,介紹他在修道院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遺傳學的兩大規律的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的精神;介紹他一生對人民作出的偉大貢獻。還指出,孟德爾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重視實驗,他的遺傳規律都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如: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等。孟德爾是偉大的遺傳學家,他對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人們的愛戴和稱頌。通過介紹,同學們既了解了孟德爾,也從中學到了研究生物問題的基本方法。
2.利用“閱讀材料”,增強環保意識
目前,自然資源持續性地削弱,水和空氣污染嚴重,黑風暴、沙塵暴現象頻頻出現,地球上土壤、森林、港灣和海洋遭受侵蝕的速度明顯加快,為人類的生存一次又一次地敲響了警鐘。在“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內容中,可以利用閱讀材料“生物圈漫談”、“環境污染與‘三致作用’”與“世界環境日”,結合環保、人口、資源等問題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生態觀的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懂得保護環境是全世界每個公民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國的環境治理才能有希望,人類生存的地球才能有希望。
總之,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密切相關的,兩者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互相補償。智力因素雖與學生能否學好生物學關系密切,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師生情感、堅強的學習意志、良好的學習習慣、較強的動手能力,可促使智力因素充分發揮作用。因此,生物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子營.非智力因素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J].職業,2011(24).
[2]萬敏.非智力因素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09(27).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2009級教育碩士 江蘇省蘇州吳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