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門讓人們學習過去、了解現在、預知未來的基礎學科,在高中階段,對青少年的性格品質、思想修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和考試的影響,其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歷史試題變得越來越靈活,題型越來越新穎,很多學生也變得越來越困惑:感覺“我都背過了,為什么做不對呢?”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和科學的歷史學習方法,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知識也就不能夠靈活運用。下面,我針對個人的理解、體會以及教學實踐,談談新高考下實施高中歷史教學的幾點認識。
一、以歷史課程主干知識為基礎,利用史料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判斷、綜合概括能力
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記憶是基礎,運用是目標,理解是關鍵。歷史基礎知識是實現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能力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高考試題仍然是立足課程主干知識,緊緊圍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設置題目。
高考命題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鮮明特點,避開教材談課程,利用教材中沒有出現過的史料設題是最好的體現。各地高考試題無一例外的都是增加了史料的運用,利用史料創設情境,設置問題??疾榈木褪菍W生從史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考查的正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能力。
史料呈現的方式、種類也是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包括:
文字、表格、圖片、圖表、漫畫等等。通過史料的設置,不僅僅使題目新穎,考查學生知識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綜合和概括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外的史料,給學生創造更多的閱讀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靈活運用奠定基礎。
二、把史料、史論、史觀引入課堂,加強對學生歷史理論和歷史方法的指導
史料的運用不僅在于創設新情境,還是進行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基礎,分析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史論是指關于客觀歷史,如:史事、人物、歷史現象等的評論,是研究史料得出的結論;史觀則是研究歷史的角度和方法,是方法論和世界觀的反映。
這類題目的呈現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要求考生對史
料、史論、史觀進行閱讀、理解,分析、概括,提取有效信息。第二種是讓考生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史料、史論、史觀的真偽或者評價。第三種是對史料、史論、史觀相互間的關系進行闡釋、論證,得出歷史研究的原則和方法。這類題目構建了史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現了史學研究的基本過程,也考查了學生的基本歷史觀以及多層次、多角度、辯證地、創造性地分析和論證問題的能力,以及歷史學習與歷史研究的方法和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基本人文素養。
鑒于這種考查角度,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史料、史論、史觀的教育,除了讓學生明白三者的基本概念,還要引導學生大膽設疑、小心求證、史論結合、有理有據、自圓其說。既使用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也要關注學科發展的新成果、新趨勢,把生態史觀、社會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等及時引入,加強利用。
三、關注時代與社會,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高考試題還體現了緊扣熱點、關注社會和時代的特點,也是通過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時代主題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
歷史教育實際上是培養“人”的教育。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歷史教育的人本追求?!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就從個人、國家和民族、世界和人類三個維度明確地提出了“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要求:包括個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態度、健全人格、堅強意志、團隊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形成與完善;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祖國和民族的責任感;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等。
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關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適度關注時代主題與社會熱點,做到學科特點和時代特征有機結合,科學性與人文性相得益彰。
歷史是一門可以“鑒往知來”的人文學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導、決策參考和社會改造的功能。教師要不失時機的教育學生弄明白什么是民主、共和、憲政、理性、人文精神、和平與發展,還有思想解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社會保障、民族主義等,要引導學生開闊視野、關心國家大事和人類命運,使學生初步具有一個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核心價值觀念。
四、重視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個性發展
新高考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倡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近年來,各省高考題都增加了開放性題目,把考查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究學習能力作為考查重點,更加重視對考生創新品質的考查。
開放性試題鼓勵學生個性發展與獨立思考,給考生留下了多角度思維的空間,評分標準的設計也是多元化的,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開放性,強調思維水平的區分。雖然開放,但也并非無章可循,不管哪一種類型的答案知識基礎還是主要的得分點,答題技巧要符合題目中給出的具體要求。主要是多角度分析,全面的認識問題,語言組織和表達上盡可能地采用書面語言、學科語言組織答案,觀點明確、理由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自圓其說。
這種考查方式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進行怎樣的語言組織和文字表達訓練,以及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歷史的方法理論。
總之,新高考的要求在于改變以往傳統的知識記憶方法和授課習慣,變被動的知識記憶為主動的學科探究。但不管教學方法如何變化、教學手段如何進步、教學內容如何調整,學科思維能力應該是亙古不變的教學重點。作為教學一線的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把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放在教育教學的首要位置,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方法和理論,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思維能力,形成基本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和將來繼續研究深造,成為合格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陽縣濟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