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新課改中,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改革也甚是熱鬧,而筆者認為“百變不離其宗”,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層內涵,要感悟作者在作品中所傳達的情感,讀是不可或缺的。文章就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實踐,就閱讀教學中的誦讀、品讀、通讀三種方法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誦讀;品讀;通讀
閱讀是讀者通過文本通向作者的交流過程,如果讀者沒有對文本進行閱讀,就談不上對文本中的內涵和意蘊進行了解。當然,這需要建立在對文本字面意義的理解基礎上。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立足于讀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不僅有助于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對學生感悟作品、分析作品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一、誦讀通其意
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而言,無論是引導學生進行誦讀還是教師進行范讀都是不可或缺的閱讀環節。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初,教師應讓學生先自讀,并通過自讀來掃清文字障礙,大體掌握文本內容。然后教師進行范讀,且充分融入感情,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文本內容。
(一)學生自讀掃清字面障礙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自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當然,在學生自讀之前,教師應提出相關要求,比如讀對、讀準字音,借助工具書弄懂新字詞的意思等等。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自覺地掃清文字障礙,為之后的進一步閱讀打下基礎。且在自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充分體會文本中的精彩語句、精彩字詞,從而掌握作品大體意思。尤其是文言文閱讀中,通過學生自讀來掃清字面障礙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教師范讀把握作品精髓
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教師還應進行有意識的范讀。教師在范讀過程中,要能夠用標準流利的普通話,要感情豐富并輔以相應是表情,還要運用恰當的語調進行范讀。這樣,教師方能通過范讀來體現出文本的精髓,通過范讀來引導學生體驗作者的感情。且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將之前的自讀與教師范讀時的認真傾聽進行完美的結合,不僅能得到豐富的感官體驗,還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二、品讀感其情
在學生自讀、教師范讀的基礎上,學生對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來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品讀,通過進一步的品讀來透過現象探究本質,引導學生充分發散思維,深層次地挖掘文章的主題。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讀中品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創設一些教學情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品味文本中的重點段落以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如進行《神奇的極光》的閱讀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情境創設,便于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好地把握相關知識點。在教學前,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關于極光的美麗視頻,讓學生置身于相關情境中,形象直觀地感受極光的神奇,從而自然地激發學生思考:如此神奇的極光,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樣,學生便會積極進行閱讀,求知欲望被充分激發了。然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重點閱讀文章的第三部分,找出極光形成的原因。之后再引導學生通過品讀精彩語句的方式,感受文章生動形象的說明,通過品讀文章中生動的描寫和恰當的比喻,切實感受文章語言的無窮魅力。
(二)設置問題,讀中悟
在閱讀教學中,除了進行閱讀品味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感悟。當然,這還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在釋疑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從而掌握相關知識。
仍以《神奇的極光》為例,這篇課文設計了三個小標題,三個標題的內容各自獨立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設置問題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從整體上看,課文從‘古老的神話傳說’到‘極光一瞥’,再到‘極光的來龍去脈’,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展開的?這樣安排有何好處?”學生通過認真閱讀后明確,本文的說明核心是“極光是什么”,這樣的安排順序正好是人們一步步認識極光的過程,這樣安排有利于人們步步解開極光之謎。教師還可以提出“文章為什么以‘古老的神話傳說’開頭,這樣安排有何好處”等問題來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在釋疑的過程中感悟知識。
(三)交流討論,讀中議
對于閱讀中碰到的一些難度較大或者有爭議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加強師生、生生間的交流,通過閱讀中的討論來解決相關問題。其實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師生、生生的交流討論是極有必要的,所謂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沙姆雷特,確實如此,學生間的交流討論既是集集體的智慧來解決問題,各展其能,同時也是一個極佳的讓學生取長補短的機會。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給學生創造交流討論的機會,讓他們通過交流討論來更深地理解文章內容。
三、通讀促其能
通過誦讀及品讀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讀短文,在整體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實行知識的內化,進行知識的遷移拓展,進一步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一)理清線索,抓主線
在通讀全文時,學生對文章已經有了相應的理解,因而通讀注重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的一個考查。學生在通讀時務必理清文章的行文線索,抓住主線進行閱讀。從而將之前零星、散亂的知識點進行整合,讓學生從整體上對相關知識有個全面的把握。因而教師引導學生理清線索、抓住主線進行通讀,是全面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
(二)讀后寫作,促能力
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閱讀教學的目標也是如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全面閱讀后,為了進一步鞏固知識,也為了進行能力拓展,教師可以安排以寫讀后感的方式來達到知識的升華,促進學生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深,并且能有效達到由閱讀促進學生寫作水平提高的目的,最終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所要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聽、說、讀、寫完整地結合起來,讀中品、讀中悟、讀中議,在抓住作品的主要線索中去體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通過讀后感的寫作,將讀后的所得所獲轉化為自己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進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寧紅青.探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J].中國教師,2010-S1.
[2]魏秀芳.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淺析[J].教學交流,2009-07.
[3]劉頌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基礎教育論壇:教研版,2011(8).
(作者單位 府谷縣同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