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結尾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成功的結尾不僅可以起梳理知識、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還能延伸、拓寬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課雖了而趣無窮,思未盡而欲再探”的教學魅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多樣而恰當的結尾方式。著重就精煉語言、聯系熱點、巧設懸念、首尾照應、靈活遷移、藝術結尾等諸方面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的理解與不成熟的做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結尾;策略
一節新課應該是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結尾(小結)三個環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然而結尾工作往往是課堂教學中常被忽略的一個教學環節。有些教師要么因為對教學內容缺乏整體的把握,常常是隨興地講到哪算哪,根本沒有課堂結尾,要么因為時間把握不準沒時間做結尾,要么是把按板書提綱重復一遍形式化的當做結尾。其實,要想真正做到讓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在學生心中余音繞梁、入木三分,必須講究結尾技巧與藝術。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既要對所授知識進行梳理、概括、深化,又要對整個課堂教學情況作出科學的總結和評價,還要與后面的教學內容建立某種聯系,進行適當的溝通。此外,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當課堂教學進入結尾階段,正是學生感到最疲倦、注意力最分散、效率最為低下的時候,最需要介入有效地刺激來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延續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營造一種“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結尾佳境,從而使結尾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產生一種“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拓寬延伸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談談課堂教學實踐中有效結尾的一些粗淺認識和不成熟的做法。
一、精煉語言,提綱挈領
課堂教學是一個將知識像網一樣逐漸鋪開的過程,在學生認真研讀教學內容并對一些問題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讓教師在結尾環節中運用巧妙的構思和簡潔扼要的語言收起這張網。精煉結束語言,提綱挈領,稍加點化,則可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進而能更深刻地去感知教材和理解知識。如在選修4“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列寧”這一節課的最后,我精心設計了如下的小結:關于列寧一生重要貢獻,可以概括為“四個一工程”,即“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主義,一個政策”,具體地講,“一個政黨”指的是締造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一個國家”指的是領導十月革命創立社會主義俄國,“一個主義”指的是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列寧主義,“一個政策”指的是實行新經濟政策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四個一工程”的作用生動形象地概括了列寧重要貢獻,使學生得以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這樣的小結,既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聯系熱點,學以致用
以史為鑒是歷史課的根本與靈魂所在,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歷史課教學的著力點所在。如在必修2“羅斯福新政”這一課時教學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共享題:如果你是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你將如何借鑒當年羅斯福新政的措施來面對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從救濟貧民這一角度談談中國如何在民生問題上借鑒?又如在必修2“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一課的結尾中可以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出一道材料題:2006年9月15日,世界著名商業雜志《福布斯》中文版在成都正式公布了2006“中國內地最佳商業城市百強排行榜”名單。浙江省共有19個大中小城市入選,入選城市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且城市排名比較靠前的,具體如下表: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
(1)你認為目前浙江商業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2)請談談你對未來浙江商業發展的看法與建議?
由于案例大多來自學生身邊、當今生活和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學生都比較感興趣,討論也比較熱烈。所以,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又鍛煉了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讓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巧設懸念,激發探究
針對一些連續性比較強的章節,結尾時,教師可以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巧設懸念,讓學生感到言而未盡時收住話題,讓他們帶著疑問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結束本節課的學習,從而引發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如在必修1的“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一節,結尾時可問“古代希臘作為民主政治的搖籃,公民享有言論自由參政議政的權利,可作為著名先賢、思想家蘇格拉底卻為何因為堅信言論自由堅持真理而被判死刑?這反映了古希臘的民主有何局限性?”通過這樣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的設置,既引發了學生的發散想象,又激發了學生對于下一節古希臘的代表城邦——雅典民主全面認識的學習探究興趣與熱情,為新課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心理環境與學習心智。為此對于下一節課的內容,如果能在本節課的結尾提出,一方面能做到自然銜接,承上啟下,另一方面則能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與探究的濃厚興趣進入下一節課的學習,有時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首尾照應,解疑答難
導入環節,巧設情境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課堂結尾時,不忘引導學生用剛學到的知識,分析解決上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消除懸念。這一結尾方式,既能呼應課首,注重課堂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又能鞏固和深化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例如在講授選修4“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一節中先讓學生看幾首摘自康熙在不同時期的詩句:
1.“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
——《滇平》
2.“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
——《中秋日聞海上捷音》
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瀚海》
問他們能否說出這三句詩所涉及的地點?憑以往所知的歷史知識能否說出相應歷史事件?大多學生不可能全部講出,然后帶著這一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課堂結尾時,引導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的關于康熙所作的貢獻方面去分析解決上述問題,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這三句詩分別描述的是平三藩、收臺灣以及平定準噶爾部,進而教師總結讓學生認識到康熙在反對分裂、維護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推動中華民族發展上作出的貢獻。這種結尾使學生在知識的應用中享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同時也為后續內容的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
五、恰當遷移,當學當用
遷移式結尾,就是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探求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這是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的有效方法。課堂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性,抓好教學結尾這一環節,能使教材前后連貫,知識環環相扣,并從舊知引發出新知。有效的課堂結尾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起點和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燃燒點。它要求教師抓住一節課的重難點,精編一些練習題,通過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練習中消化知識,鞏固所學內容,以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筆者在講授必修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一節中設計了這樣兩道題目:
1.情景描繪:1918年,一位瘦弱的老農坐在街道一個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擺著兩個裝滿農產品的袋子,顯然是在兜售自產的農產品,類似于“擺地攤”。老農似乎有所顧慮,經常四處張望。
同學們能找出上述場景中的不正常之處嗎?
2.《走向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一書指出,20世紀,在世界現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調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國,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機時期的美國,還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國。結合相關史實,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不同時期俄、美、中的“改革調整”各指什么?
(2)三國的“改革調整”的實質各是什么?
(3)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問題的解答,既鞏固了本節課重點知識,又培養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藝術結尾,陶冶情操
歷史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激發感情,陶冶情操,提高覺悟。課堂教學中采用體現時代主旋律的高雅藝術作品如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優美動聽的歌曲、膾炙人口的詩歌、詼諧幽默的小品漫畫……作結尾,既能加深對所學的知識的印象與理解,又能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放松大腦的緊張狀態,增強教學效果,更能陶冶情操,獲得美的享受與體驗。如筆者在選修3“朝鮮戰爭”這節課的結尾時,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我的祖國》這首歌曲,郭蘭英那高亢、優美的歌聲激蕩著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學生的情緒很快受到感染,有些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學生因歌曲而共鳴,教學因歌曲而升華。一曲完畢,教師略加補充:“《我的祖國》是因描述朝鮮戰爭的電影《上甘嶺》的面世應運而生的。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真摯深沉的情感,加之小調般優美動聽的旋律,歌頌中華兒女自己‘美麗、英雄、強大’的祖國的真實心聲。”又如在選修4“巴黎和會”一課中,教師可以一副描述大國意圖的漫畫結尾,勞逸結合,寓教于樂。畫中美國人趾高氣揚地說道“我有的是錢,你們都得聽我的”,英國人則不屑一顧“有錢了不起啊,想當老大你還嫩了點”,法國人對拄著拐杖的傷員德國人說道“應該把另一條腿也打斷,讓你永遠也爬不起來”,德國人則狠狠地說“等老子傷好了再狠狠跟你算賬”,另一邊英國人又對法國人說道“老兄,你占的便宜夠大了,悠著點吧”。通過以上這幅趣味橫生的漫畫,學生重新對各大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誠然,課堂的結尾方式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采用不同的結尾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種方式,都必須做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問題的研究和探討上來,從而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課堂最后幾分鐘的有效利用,克服虎頭蛇尾的錯誤傾向。只有精心設計匠心獨運的結尾,才能將課堂推向另一個高度,實現整個教學過程的協調與完美。歷史課的結尾有很大的可探性,需要我們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地去追求、去完善。
參考文獻:
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嶺市之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