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點、切入點,它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精心設計好導入這一教學環節,對于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用很大。
關鍵詞:趣味性;啟發性;針對性;整體性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精心設計好導入這一教學環節,是許多教師努力解決的難點之一。然而導入不當,也可能會“出師未捷身先死”,成為這堂課最大的敗筆。
一、趣味性
導入新課要注意趣味性。在課堂導入過程中如果使教材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則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興趣,防止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導入新課的材料一般要離生活較近,最好是學生熟知的,選取的材料要新穎。老生常談的材料、具有典型性的經典題材固然有用,但新穎的富有時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引人入勝。
對于《權利與義務》這塊內容的導入,如果由教材前一框的理論過渡到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并運用好教材的幾幅圖片也未嘗不可,但這種由理論到理論的教學導入會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從而降低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教學中我運用了在本縣論壇上出現的一個帖子“今天在丹河路看見一司機暴打交警,大快人心啊”作為導入的引子一出場就緊緊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學生急于了解事情的真相,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啟發性
導入要有啟發性。好的導入設計要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啟發性的關鍵在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而思維應始終與問題緊密聯系,學生有了問題就要去思考,去解決,這便為學生順利地理解新的學習內容創造了前提條件,使課堂教學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引用該帖子后,學生很快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起因是因為車主被交警貼了罰款單,氣不過就扇了交警一巴掌,后了解到該交警是個協警,所以吧主認為車主為大家成功地示范了一次抵制胡亂罰款的行徑,從而發出了大快人心的感慨。面對該情景,我發現學生馬上就議論開了,于是出示問題:“如果你是網友,會如何跟帖?”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許多風趣幽默又有見地的看法,許多學生對吧主的言論持反對的意見,也有一些學生贊同吧主的意見。在兩種觀點的交鋒中,學生急于一爭高低,更衍生出對新知識的渴求。
三、針對性
新課導入時要注意針對性。課堂教學,不管是引入環節還是其他環節,都要有目的性、針對性,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明確課堂教學的方向,而不能脫離所要說明的問題,引入要為整堂課所教的內容服務。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思路帶入一個新的知識情境中,讓學生對要學習的新內容產生認識的需要。單純的材料不會引起學生認知的需要,只有引導學生與學習任務、目標相互作用,使學生明確原有知識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差距,才能激發其認知需要,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教學相長,互相促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對于學生的跟帖,如果任由學生天馬行空地爭論,教師不加以有效引導,就有可能偏離本堂課所要解決的教學內容,這時我適時地出示了第二個問題:“你認為公民在行使權利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堅持哪些原則?”通過此問題的設置,學生自然地就把焦點從對事件的關注轉移到教材內容,自覺地投入本框內容的學習。
四、整體性
導入是整個教學環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導入、呈現、理解、鞏固和結尾五者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視課堂導入,而忽視其他環節,那么,再精彩的課堂導入也不能達到預想的結果。所以一堂課開始就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旦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調動起來,就要抓住這個“黃金時刻”,形成教學高潮,完成教學任務的核心部分。筆者認為作為一個好的導入,不能為“導”而“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運用好導入,為落實教學目標服務。
在解決“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所要把握的基本原則”這一教學重難點時,我設計了三個設問,丹河路事件之思考一:打人司機狂囂:“我爸是李剛,我怕誰?你只不過是一小協警,打了你也白打,你能拿我咋的?”問題:“即使他爸是李剛,他有沒有特權打人?即使是個協警,他的權利是否就該遭人踐踏?”丹河路事件之思考二:“車主亂停車的行為侵害了誰的權利?車主停車時應履行什么義務?又說明了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應堅持什么原則?丹河路事件之思考三:“在車位極其緊張的情況下,車主的停車和路人的行路之間處于什么關系,當兩者處于這種狀態時,車主該怎么辦?”通過以上問題的設置和解決,學生對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對教材知識點進行了深刻剖析,自然形成教學高潮,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總之,政治課堂的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引子,“轉軸撥弦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則是政治課堂導入所要追求的境界。“導”無定法,愿每位政治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找到適合學生、適合自己、適合教學內容的導入方法。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