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也必須與時俱進,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素養,讓學生初步掌握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促進其他學科學習的能力及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鑒于此,筆者從高中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并參照其知識結構特點,對如何高效達成信息課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進行選談。
一、自主學習為基礎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開課伊始向學生明示學習目標,讓學生通過閱讀探索來了解并掌握進行文本信息加工的基本操作要求和方法。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創設并維護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學生不再局限于古板的程序化閱讀教材,而是可互相討論和研究,并有及時向教師發問的權利和自由。
針對本課教學,因為學生之前已初步學習了Word的操作界面的基本知識,并初步掌握通過Word對文檔加工修飾、插入圖片等技能。所以筆者本著鞏固原有的知識和對Word進一步探究的目的,要求學生充分運用已經學過的Word所有模塊諸如圖形、藝術字、表格等的基本知識,創作出一幅帶有個人風格的作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鞏固舊知識,樹立探索意識,此乃一舉多得之
法門。
二、任務驅動為發展
任務驅動法就是通過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動手完成任務來鞏固新知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教學本課時,筆者制作以“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為主題的Word報紙為任務,讓學生圍繞任務來掌握用Word制作報紙的技能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步驟有:
①設置藝術字標題,插入藝術字后周圍會出現尺寸柄,它方便我們調整藝術字的位置或改變藝術字的大小,當然我們也能運用工具欄來對藝術字進行修改和編輯。
②文本框和圖片插入。文本框可以豎排也可以橫排,我們可給學生演示文本框與空格結合使用,排出各種形狀效果。需注意的是如果不先插入文本框,圖片不容易放置。如果需編輯圖片,可選中圖片單擊右鍵,根據需要選擇“設置圖片格式”下對應的“版式”。
③組合圖形排版時,我們一般需要把相關文字、圖形和文本框等組成一個大的對象,以方便進行統一排版操作。
由于篇幅關系,筆者僅擷取信息課堂兩種經典教學方法進行剖析。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留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讓他們去發現問題,動手解決問題;授課時應該講解與演示同時進行,再輔助以分層教學法,采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靖邊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