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律課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了解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所以法律課的授課質量尤為重要。
關鍵詞:教學;法律課;教師;學生
中職學校通過開設法律課,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其知法、懂法、守法,成為具有良好法律意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怎樣才能上好這門課,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了解學生,采取應對辦法
如今的中職生和以前的中職生比起來有許多不同,給教師的整體感覺是,比以前的學生要難教得多。但只要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對癥下藥”,法律課教學還是易于學生接受的。
通過分析會發現,現在大部分中職生的厭學情緒嚴重,上課不認真聽講,喜歡玩手機、聽MP3、看小說,更有甚者,不但自己不學習還影響他人學習。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會原因、個人原因等。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學生,教書育人都是教師的職責。我們不應一味地抱怨,而應調整心態,積極地面對,從中找出應對的方法。如今,對教師的要求,已經不單單停留在教授知識的層面,而是要應對不同學生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策略,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法律課教學,首先要開好頭。“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法律課的開始也是很關鍵的。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對于剛接觸法律知識的人來說,學習法律有一定難度,面對眾多需要記憶的理論知識,學生會感到枯燥、沒意思。此時教師就要“抓住”學生的心。我們平時要向學生灌輸學習法律的重要性,結合實例說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要選取貼近生活、學生感興趣的案例,而且選取的案例不能過于復雜。剛開始講授的內容不宜過多,速度可以稍慢。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體。
二、做好備課工作
要做好一件事情,都要事先有所準備。一堂課能否講得精彩,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前的備課。當然,講授好法律課也離不開精心備課。法律課備課應遵循備課的一般要求,研究教材、選擇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考慮學生的學習方法、確定教師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制作多媒體課件、設計課堂練習等。但是法律課作為公共課,授課的對象不是單獨的某一專業,而是要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尤其是選取法律案例的時候,要選擇和所授課對象的專業盡量貼近的案例進行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不同的專業,不同的教學設計,這樣法律課備課內容的容量就會很大,所以我們在備課時可以采用電子備課。電子備課實現了資源共享,大大豐富了材料,而且快捷方便,便于修改,減輕了教師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些教師上課存在這樣的問題,授課的內容陳舊,跟不上形勢,法律法規已經變化了,他還按照舊的內容授課。作為一名法律教師,自身要不斷學習,知識儲備要及時更新。如果仍用陳舊的法律知識授課,那是一種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學生喜歡學,才可能把知識學好。光靠教師一味地灌輸,只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所以培養學生對法律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
1.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打破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具有新穎、直觀、生動的視覺效果。通過多媒體,把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鮮活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可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播放案例,通過案例提出疑問,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讓他們對法律知識加深了印象。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可以為法律課堂更好地服務。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們不僅要掌握多媒體技術手段,而且要在備課的同時設計好每一部分所需要的多媒體材料,并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2.舉辦法律知識競賽
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將學習法律知識寓學于樂,可以每個月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舉辦一次法律知識競賽,內容以所學的法律知識為主。這種競賽可由學生自己搜集案例、資料出題,設必答題、搶答題、風險題等,教師對競賽試題進行審查,對于獲勝方適當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
3.舉辦法律講座
每學期可以邀請公安局、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的法律工作者到學校進行普法演講,具體內容可以結合當時的熱點事件,例如,“許霆案”“我爸是李剛”撞人案等。
4.舉辦模擬法庭
學習法律的最終目的是應用。通過舉辦模擬法庭,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運用法律的平臺。案件的當事人、法官、檢察官、律師等都由學生來扮演,結束后由教師點評,這樣不但檢驗了學習的效果,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親臨法庭現場
如果有條件可以帶學生親臨法庭現場,體會法庭的莊嚴、肅穆,更直觀地了解法庭的審理流程。回來后大家可以相互交流,教師進行針對性地指導。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要講好法律課,除以上幾點需要注意外,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徐顯明.中國法學教育狀況[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吉林工業經濟學校德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