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蘇省提出了“既要切實減負,又要大力增效”的工作指導思想,對于高三歷史復習來說,時間緊、任務重、內容多,原先那種延長時間來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是行不通了。而現(xiàn)今歷史教材“模塊+專題”的編排方式對于某些重要知識點,在多個模塊中均有出現(xiàn),但側重點不同,無法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點有明確而全面的認識。另外在高一時,由于學生不重視,再加上許多教師為迎接學業(yè)水平測試趕進度,對部分內容采取發(fā)提綱、劃重點、學生記背這種無奈又相對有效的傳統(tǒng)備考手段,導致大部分學生對高一的新課內容囫圇吞棗,到了高三很多學生已經忘記高一相關知識或是一知半解。為了提高高三歷史復習課的有效性,我們嘗試變革,如合理科學地整合教材、科學妥帖地選用史料、試題精選精練精講等,也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除了常規(guī)的教學方式外,有沒有更好更有吸引力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在茫茫史海中輕松遨游,將歷史知識點化繁為簡,輕松記憶,將歷史書讀“薄”、讀“活”?有沒有更科學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將歷史知識內化,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理解、歸納、整合、表述等思維運用能力,從而提高高三歷史復習的有效性,甚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提供幫助呢?我們在眾多方法、策略中找到了運用知識體系進行高三歷史復習以達到有效教學目的的這種值得提倡的教學方法。
前蘇聯(lián)教育家沙塔洛夫認為“學生只要借助于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減輕學習的負擔,同時也能提高教和學的質量。”而歷史學科知識體系教學法就是在一定歷史觀指導下構建的,反映對歷史的總體認識,體現(xiàn)和涵蓋學科主干知識的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以點為基礎,運用知識體系引導學生進行單課的復習,改革傳統(tǒng)筆記形式,提高高三學生歷史復習效率
在歷史課堂上,常見教師依照死板的教案一邊機械地板書,一邊枯燥地講解或是點播幻燈片,而學生則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做筆記。摘抄筆記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常見的行為,其目的在于記錄學習的內容以及整理別人和自己的思想,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但傳統(tǒng)筆記存在著以下不足:一是埋沒了關鍵詞,二是不易記憶,三是浪費時間,四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腦。同時上課等學生摘抄,影響教學進度,課后學生整理又增加了學生大量機械性重復性的無效勞動——純粹抄教師的課件和板書,更有學生因興趣缺乏或是惰性所在而不記筆記。這種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與學生記錄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和思考。而歷史知識體系和傳統(tǒng)的直線記錄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觀形象的圖示建立起各個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或顯現(xiàn)人的大腦思維流程,它看上去就像一個人的神經網絡圖,可以極大地提高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對于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有巨大幫助!通過使用建構知識體系思維導圖,學生不再被動地去設法記下教師的每句話和看一串長長的句子,而是積極地對關鍵字進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最終“畫”出重點詞語明確、顏色豐富、圖形多樣的知識體系,這其實就是將歷史知識個性化的記憶、再現(xiàn)和內化的過程。
二、由點及面,構筑章節(jié)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為適應高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為主的要求,高三一輪復習必須堅持整體史觀,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單元復習,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tǒng)化、網絡化,形成單元歷史知識體系。
單元復習不是按教材既有章節(jié)編排進行簡單的知識重復,而是把某一單元作為一個整體來審視,打破教材原有章、節(jié)的編排,重新對教材進行整合,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性,以利于整體上把握歷史史實、掌握歷史知識。復習時,可按“單元起止時間——單元歷史階段特征——基本史實(包括背景、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的結構模式來進行。只有經過這種整合,知識才會在腦海中呈現(xiàn)出鮮明的歷史發(fā)展脈絡,顯現(xiàn)出該歷史時期社會發(fā)展基本面貌,繁瑣的知識才會變得簡單易學。單元復習時還應注意分析揭示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形成更大的知識體系。
比如必修一第七單元單元復習課《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采用以下的知識體系能很簡潔明了地解決問題。
總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又如必修一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節(jié),知識點多、容量大:
兩條線索: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的侵略史、中華民族的抗爭史和探索史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可以將單元總攬演化為以下的知識體系: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的背景: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意味著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敗。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的措施(標志):羅斯福新
政——國家干預經濟。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的重大影響: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三、以縱橫聯(lián)系法構筑立體的知識框架結構體系
運用歷史知識體系,解讀歷史發(fā)展階段特征,構建歷史知識的“面”,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歷史網絡體系中的“緯線”。歷史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經濟、民族、軍事、文化等。而這些方面又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的,這就使歷史知識本身具有一種橫向的網絡結構。階段特征揭示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fā)展的共性,在對歷史的認識中,起著統(tǒng)括全局、加強橫向內在聯(lián)系、加強知識結構化的作用。然而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中外歷史混編,“模塊+專題”式的結構讓很大一部分學生無法形成通史意識,對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掌握比較薄弱。因此高三復習,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明確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而掌握了歷史發(fā)展階段特征,也就讓學生掌握了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橫截面”。
比如,在高三第二輪復習中“關于17-18世紀的資本主義世界”,我們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方面進行復習指導。
但是應用歷史知識體系進行高三歷史復習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運用歷史知識體系作為有效學習策略之一,必須與其他學習策略結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運用歷史知識體系構建歷史階段特征,必須配合復述等策略,才能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師在做歷史知識體系引導的過程中,要側重思維方法上的指導,提供相關的范例,鼓勵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提高學習的樂趣。絕不能照搬照抄某些輔助資料上現(xiàn)成的歷史知識體系。
第三,運用歷史知識體系在課后筆記的整理中,提倡學生在熟悉書本基礎之上,根據(jù)回憶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然后翻看書本或輔助資料,將遺漏的知識點補充完整。同時不定期地利用歷史知識體系,來復述相關知識點。這是一個思維不斷鍛煉總結提升的過程。
第四,運用歷史知識體系可以輔助高三的解題,對于復雜的綜合材料題分析作用非常明顯,可以先找到中心線索,然后分析解題的幾個方面,最后映射到對應的章節(jié)。
第五,由于運用歷史知識體系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教師要有廣博豐厚的知識面,而教師自身的水平有限,所以必須集思廣益。目前有效的解決辦法是鼓勵教師開展“讀書”活動,涉獵多方面、多學科的各種知識,不斷積淀,厚積薄發(fā),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從容、準確、全面地應對各種各樣的學生提問,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朝著縱深發(fā)展。
歷史知識體系作為高三歷史復習的一種工具,是當前有效學習策略之一,善用歷史知識體系對高三歷史復習備考效率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歷史知識體系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構建起有效學習與思維的支架,促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真正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拓展。
參考文獻:
[1]李佩任.遵循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4(1).
[2]陳輝.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湟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