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思探究教學法是由陜西師大教授張熊飛提出的,其核心是“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以誘達思,以思促發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造條件,循循善誘,以促進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主動探究知識,并在切身體驗和感悟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品德,獲得全面發展。有道是:“善思則得,善誘則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設誘思點,以激發學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實現其“探知者”的主體地位。
一、寓以典故,借以誘思
一般來說典故只要運用得當,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我們有的教師運用典故,只重在論證知識原理,而不是用來激發學生思維和探究新知,這樣就起不到誘思的作用。要想寓典故以誘思,典故的運用就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典故一定要貼切教材內容,且要通俗易懂,活潑有趣,切忌晦澀難以理解。如果選取的典故不貼切,離要說明的問題較遠或根本不能說明問題,不僅不能誘導學生朝既定目標思考,反而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問題的設置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一步一步誘導學生朝既定學習目標思考和探究,設置的問題切忌過于籠統,也不能過深,否則也不能激發學生探究靈感,產生不了“誘思”交融的
氛圍。
第三,典故述說要生動,教師本人在課前要對典故有深刻的認識和領悟。這樣教師才能做到“善誘”,而“善誘則通”,從而實現“誘思交融”。
二、透視社會熱點,以誘達思
所謂“熱點”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人們關注、議論較多的問題。處在信息時代的中學生,尤其是開始對天下事較關心的高中學生,對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是比較敏感和感興趣的。因此在政治課堂上巧設社會熱點,不僅是政治課教學的要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知的欲望。但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借社會熱點誘發學生思維和探究,必須要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社會熱點的選材要貼切,要典型,要具有誘惑力。
第二,教師在課前要對選取的社會熱點進行分析,要有深刻認識和高度概括,切忌不加琢磨就搬進課堂。
第三,一定要內含問題,且問題的設置要科學,要合理,要有層次性,要有針對性,要面向全體學生。
三、巧設活動,以誘達思
創設教學情境是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但創造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則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追求。在政治課堂上精心設計生動、形象、活潑的教學活動,就是竭力創造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營造有趣的教學氛圍,并以誘促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從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但是要使類似活動在誘思探究教學中成功起效,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必須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活動設計一定要精心,組織一定要嚴密,時間安排上既要緊湊,又要科學合理,并且教師在課前要盡量揣測活動中可能發生的行為和現象,以及找出相應對策。
第二,在活動中教師要盡量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不僅要善于誘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而且使用語言要有激情,有感染力,要有利于營造輕松、民主、幽默的課堂氣氛,以促使學生盡可能地展開思維和想象,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從而有效帶動課堂教學改革。
第三,活動中設計問題要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問
題設計既要有較強的專業性,又要有趣味性和誘惑性,設計問題過深過淺過悶都不能帶動學生積極有效思維探究,會讓一場好活動流于形式。
當然在具體的教學中還有許多好的誘思方式,這里我就不再一一展開了,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教學中誘思不能簡單模仿,也無現成的模式。只要我們在教學組織中牢記:“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即在施教過程中,教師要時刻引導學生而不是強迫;要時刻激勵學生而不是壓抑;要時刻給學生點撥學習門徑,而不是代求通達。如此師生關系才能融洽親切,學生才能感到輕松愉快,從而開動腦筋,獨立
思考。
總之,“善思則得,善誘則通。”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潛心鉆研,精心組織,就一定能找到好的方法,“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以誘達思,以思促發展”,實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平遙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