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政治教學突出知識本位,以考試為導向,這就偏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素質教育的理念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隨之教學也應作出相應的變革以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因此,當前的思想政治課堂應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式、轉變教學手段及延伸政治課堂,以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一、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主體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教學行為的先導,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轉變教師固有的傳統教學觀念。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突出學生主體,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作為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進而培養學生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科學探索精神,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改革教學方式,加強師生互動
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半是教師主導課堂,教師“一言堂”的現象非常常見,這樣其實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而且也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轉變教學方式,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高一的“經濟生活”就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講《生活與消費》這一節的時候,就完全可以把政治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政治,用政治常識來解釋生活現象。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功課,并組織學生根據預習的情況去市場上調研,可以調研各種商品價格浮動的情況,然后可在課堂上師生一起交流討論,最后教師再用經濟學知識給予解釋,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想在碰撞中能產生新的靈感。因此,要提高教學效果,選擇怎樣的教學方式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三、轉變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工具,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學效果,要多種教學手段并用。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更要借助于多媒體技術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工具是一種集文字、聲音、圖片、視頻于一體的信息工具,它能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如對于一些抽象的現象,難以用文字描述或者是很難去現場做調研的內容,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多樣化地呈現、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不僅能提高教學效果,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文化與社會》時,教師可以搜集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文化現象、文化傳統以及風俗習慣,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體驗到文化的魅力,品味到文化的韻味,尤其是中國文化傳統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又異彩紛呈,這更是學生要細細咀嚼的一頓文化大餐。每次在講到這一課時,我都會精心地搜集各個方面能反映中國及世界文化的素材,同時,也組織學生一起搜集,然后通過信息技術,把這些素材歸類整理,大家一起分享。這些文化現象總是能給學生帶來驚喜和好奇。
四、延伸政治課堂,增強實踐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要結合時事教育,密切聯系國際社會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以及高中學生的思想實際,闡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因此,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要延伸政治課堂,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思辨能力及對生活現象的敏感性,以引導他們用已掌握的政治知識,分析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現象,思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問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責任感。如在學習《生活與消費》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市場上的經濟現象,使學生了解商品的價值、價格及影響價格的因素,使他們懂得經濟規律,從而建立合理的消費觀。尤其是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由于市場的開放,西方多元化思想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使得人們產生一些不正當的消費觀和拜金主義。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很多學生對西方的物質文化很感興趣,如大多數中學生都喜歡肯德基、麥當勞,喜歡名牌服裝等奢侈品,高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階段,如果對這種現象不加以引導,對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應把教學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在實際生活中教育學生,在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能使學習和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