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倡導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學習。關注學生學習的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那么這些理念的貫徹,最直接的就體現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怎么才能完成課程的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和學生的配合固然重要,同時教師在課堂中的自主性也是關鍵因素。但即便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擁有了課程設計權、開發權、評價權、研究權等,在具體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自主權還是受到了諸多限制。比如語文教學中,如果像教學目標中所說把時間更多地放在學生人文性的培養上,放在活動體驗的環節上,會不會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造成學生吸收基本知識的匱乏,導致階段性考試考不出良好的成績。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盡情發揮,變得縮手縮腳。一旦教學自由無法保證,就會影響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很多教學創新無法實現,教學品質也就無法提升,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
下面就造成教師缺乏教學自主性的原因談談我的看法:
一、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
如今步入信息化社會后各類媒體的力量得以彰顯,教育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對象,學校成為批判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被放大,無形中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少家長十分關注教師的教學內容、作業布置、學生的座位安排等等,家校合作對學生進行教育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家長過度干預到學校教育中來,對專業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質疑,比如面對家庭作業減少的情況,很多家長就表示了不滿,書面作業較少,而一些“軟性”的閱讀性質的作業往往被家長忽視,認為教師不負責任。家長乃至社會評價學校、教師主要看升學率如何,學生成績的高低。
二、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和泛濫的培訓機構,讓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
網絡上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對教師的正常教學帶來了一定影響。例如在網絡上能夠搜索出數學題的解法,能夠找到一篇作文的立意和構思。這樣,學生根本不需要教師的教授與引導,這也讓他們缺少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不再肯定教師的說辭,甚至敢于質疑教師的教學。
三、學校行政管理和制約
前面已經提及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是看學校的升學率,看一個高中高考達本科的人數。所以為了贏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生源,學校對教師的考核評定大多基于學生的成績。在教學時間有限的前提下,教師會尋找簡單快捷的方法達到灌輸知識于學生的目的,這樣就有可能忽視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不讓學生過多進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并且,在升學壓力下,資深老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學校管理階層的首選,但部分資深教師的教學方法常受到傳統教學的局限,年青教師有想法也難以有發揮的余地。
四、教師自身素質和認識的局限
部分教師的專業知識陳舊、知識面狹窄,對教學自主權不能充分認識和有效行使。例如教師對新教材的使用如果還停留在應試教育層面上,那么只能被動地完成教材中規定的教學內容,而喪失了教學自主權。
面對上級“出成績”的要求,同行的競爭壓力,以及績效評定,學校的獎懲措施都與教學成績相聯系,這讓教師不得不改變教學策略,隨大流淡化“素質教育”,逐步退回到傳統的“應試教育”中,主動放棄了教學自主權。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自主權,針對以上情況,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社會不能過多干預學校管理,要讓教師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這樣教師才能放開手腳,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以學生為本進行教學。
其次,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在具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前提下,內驅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舍棄功利目的,不讓業績評定成為教學的阻礙。還要加強自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更新教學觀念,舍棄傳統教學中不利的、陳舊的思想,讓新理念指導教學,并且要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與之匹配。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浦口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