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象是中國詩歌之首創,但中國現代詩歌的崛起更多的是借鑒了西方詩歌意象的意義和發展脈絡,正因為中西結合的現代方式,使現代詩歌崛起并逐漸發展起來。
關鍵詞:意象;現代詩歌;重建
中西文化都有“意象”一詞,并在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科中有著廣泛的用途。歸納起來有心理意象、內心意象、泛化意象。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審美范疇。即為表象之意,可以理解為象征。朱光潛根據這個概念的希臘文本義,翻譯為“審美意象”,并把它界定為一種理性觀念的最完滿的感性形象的顯現。顯然,作家、藝術家追求的已不是普通的觀念意象,而是它的高級形態——審美意象。
審美意象的本質特征是哲理性,正如中國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達“至理”的手段一樣。20世紀現代派文學和藝術的許多流派也以表達哲理和觀念作為他們創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審美理想。特別是在“五四”新詩創作的初期,為了反對詩的概念化和抽象化,著名學者胡適就指出意象強化的意見。意在創造一種“鮮明撲人的影像”。他指出“凡是好詩,都能使我們在腦子里發生一種或許多種明顯逼人的影像。”他所說的“影像”即為“意象”的意思。其中“意象”的意思,一是指詩的具體寫法產生的審美效果。二是詩歌本體的形象所具有的隱藏性。具有獨立象征的價值,超出了一般形象化所傳達的效果。
20世紀二十年代中期,象征派的產生才真正自覺地將詩的意象觀念與西方的象征詩學范疇聯系起來。
20世紀三十年代,現代派詩人對新詩意象的探索,更加自覺地將法國象征派與意象詩運動的“意象”結合起來,使之進入現代詩學的美學范疇,并賦予這個范疇以新的內涵。戴望舒指出,詩應當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用巧妙的筆觸描繪出來。這就包含了創造意象以表達情緒的內涵,但沒有明確意象的范疇。將美國意象派詩介紹到中國并以自己的實踐躬行倡導中國意象派詩的是施蟄存。他先是在《現代》雜志上發表了一組意象抒情詩,接著又譯介了美國意象派女詩人陶立德爾、史考德、羅慧兒等三人的作品。施蟄存的創作和譯介激起了意象派詩歌的創作熱潮。中國詩歌明確了“意象”作為一個獨立的審美范疇融進了現代詩學。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現代詩歌的自身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很強的理性思考時代。
戴望舒譯注的法國新俄詩人高力里的論著時說,據他們的意見,意象應該算是一切真正的詩的基礎,而詩人的意象老是從自然界和農民的生活中借來的。而徐遲則更多地關注了美國龐德等詩人的介紹和城市生活中的意象構造,并努力實踐。從而促進了三十年代現代派城市詩的崛起。
從20世紀三十年代的現代派詩的譯介和探索研究,一些詩人和理論家在建設詩歌意象的新詩現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給意象創造問題以新的詮釋的是李健吾,他的價值在于他對意象創造的貢獻。他對詩歌意象的幽深、含蓄與晦澀的追求,企望從意象的聯結,完成詩的“使命”。以“意象”為新詩創造的“首務”是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所追求的一種詩意境界。他們所表現的是人生微妙的剎那。運用許多意象,去喚起一個完美的想象世界,這些詩人將意象創造的途徑、意象內涵與象征的關系融合起來,
用自己的藝術創造使意象產生了全新的藝術效果。正是這些詩人的實踐,確定了象征意象的創造在新詩現代主義脈系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紀四十年代后期,“中國新詩”派的詩人,強化了他們象征意象重新構建的自覺意識,把“現實、象征、玄學”結合起來,使詩歌意象的象征性質和審美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實踐了一種新的意象的創建原則。這種原則包括四個方面:
一、意象創造的間接性原則
追求“詩之藝術特質”,強調意境創造、意象形成等因素在詩歌創作中的價值意義,在感覺傳達的“暗示性”與“間接性”的“感性革命”的鏈條上,確定了意象和比喻的“特殊構造法則”。
二、意象創造的一致性原則
所謂的一致性即指象征意象與它所象征的意義之間融合為一。無論是托物抒情,主觀突出的意象,或是間接抒情客觀暗示的意象,都應該是一種詩歌“內在精神的感應與融合”。意象與意義不可分離。
三、意象創造的沉潛性原則
追求意象的創造中,潛在意識的內在心靈活動起很大作用。戴望舒就認為,詩是一個人在夢中泄露自己的潛意識,是隱秘的靈魂。在詩歌創作中自覺地將潛意識引入到意象的創造中,使意象創造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四、意象創造的雕塑性原則
20世紀三十年代中后期,馮至提出了現代詩意象創造的雕塑性問題。馮至《十四行集》的出版,為這一原則在中國新詩中的實踐建立了探索性的范式。這顯示了“從浪漫蒂克到克臘西克,從音樂到雕塑,從流動到凝練的轉變,這像是自然氣候般的變化”。馮至認為真正的詩“應該是由浮動的音樂走向凝定的建筑”。這種原則的追求昭示了新詩現代性趨勢的一個重要側面——“從痛苦的不平衡走向平衡,正是從感情走向智慧”。
正是在“五四”啟蒙運動的文化開放的大潮中,西方象征派、現代派詩隨著新詩的誕生一起傳入中國。同時在中國便開始了一個現代詩民族化的再造過程。而詩歌意象的重塑也在現代詩的蓬勃發展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田朝緒.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意象派詩歌的影響[J].外語研究,2003(4).
[2]何清.龐德的意象論與中國傳統美學的意象說[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作者單位 吉林省白城市白城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