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過程中對出現問題的學生,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如何去解決學生所出現的錯誤,這是當前學校教育中教師所面臨的普遍問題。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學生的個性成長以及學校教育機制的轉變難免會發生碰撞,而教師該如何去理智解決,不體罰和不變相體罰學生,成了我們首要的責任。
關鍵詞:錯誤;耐心教育;關愛;寬容;賞識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我們教師不但應傳授給學生文化知識,還應該教給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我們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除了要受客觀環境的考驗外,在自身的主觀方面也免不了要犯錯誤,所以就有了認識上和行為上的偏差,如何正確引導他們走出誤區,這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要科學地認識學生的錯誤。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中學生在知識、閱歷、認識社會等方面具有局限性,導致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出現錯誤的認識,從而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出現了行為上的偏差。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說過:“人腦和計算機不一樣,計算機可能算得很快,但它要么不犯錯誤,一錯就是大錯,人則不同,人會犯許多錯誤,但又會改正錯誤。”他的話不就表明人具有靈活地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增長智慧的能力嗎?所以應該允許學生犯錯誤。
教師要以樂觀、進取的態度正確地對待學生的錯誤。能容忍學生的錯是一種胸襟、一種美德。如果教師對待學生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那就會知道:面對學生的錯,諷刺、挖苦、訓斥并不是最好的辦法。相反會給學生心理造成一種負擔,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而我們教師此時要采用寬容和賞識的態度,多用激勵和關愛的語言,那種發自內心、溢于言表的慈母般的愛才是最有感召力、最有說服力的,才能幫助學生最終認識并改正錯誤。
學生犯了錯誤就需要教師耐心地說服教育,所以糾正錯誤也是一門藝術。這體現了現代教師所應具備的一種素質、一種涵養。錯誤常常可能是學生成為探索社會未知區域的窗口,也能成為激勵學生前進的動力。教師對學生可以采用多種方法糾正其錯誤,如當面指正、事后個別談話、感化暗示法等。但有一點要特別注意,不能急于求成、一概而論,給學生一個認識、理解、轉化的過程,通過教育把學生引向健康成長的方向。
正因為錯誤是教訓也是一個經歷,所以也是你人生路上拾到的一筆財富。人總是在不斷探索和學習中成長。犯過錯誤之后,便成為一支支插在人生旅途各個歧路口的警示牌,激勵學生成長前進,我們允許學生犯錯誤,但決不允許學生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我們要告誡學生:牢記教訓,永不重犯同樣的錯誤,才能做到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獲,這樣會使學生在人生道路上走向成熟、走向完美,自我完善。
對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錯誤,主要是看如何去對待、去處理,學生犯了錯誤,教師要把錯誤起因找出來,分析事情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充分認識其錯誤的危害,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不要學生一遇錯,教師就狠批,甚至叫家長,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對學生的錯誤應珍視,只有教師耐心而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去完善自我,教師的教書育人和社會擔負的教育目的才能達到。
(作者單位 山東省煙臺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