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是成長的關鍵時期,高中生厭學心理的產生是有一定原因的,教師要對高中生厭學心理進行矯正。
關鍵詞:高中生;厭學心理;矯正
一、問題行為情境(案例)
小范16歲,智力中等,是重慶某校高一的一名普通學生。他是獨生子女,家庭環境較好,父母比較寵愛他,加上小時候有心臟病,做過手術,所以父母幾乎沒讓他做過家務,凡事都順著他,使得他比較嬌氣。小范很喜歡家里養的寵物,一次家里養的寵物意外摔死了,他哭了整整一夜。小范小學時成績比較優秀,有一次,爸爸許諾他如果期末考試能考班里的前三名就買一臺電腦獎勵,他努力學習,期末果然考了班里的前三名。初中時學習成績有所下降,位于班級的中等水平,中考考得不好,進入了一所普通中學繼續高中的學習。高一上半學期,小范表現出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講,思維反映緩慢,情緒消極,作業拖拉,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成績逐漸變差。但是他能夠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很少有遲到等現象,對老師的態度也很好,從未和老師發生過沖突。高一下半學期開學沒多久,該生就不想繼續高中學習,產生了厭學的情緒。
二、對案例進行的分析
小范只是一部分厭學情緒學生的代表而已,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部分高中生厭學、逃學呢?在一些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約占總體學生的1/3或更多)認為學習是被動、煩惱的事。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頻繁的考試、艱苦緊張的學習生活都給學生帶來了消極的學習心理狀態。而對學生的厭學心理和厭學行為起到直接推動作用的是學生的個性特征、學校環境、家庭環
境等。
三、對厭學學生的矯正
中學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厭學現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糾正和克服,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教師、家長、學生都應對癥下藥,幫助學生克服厭學心理障礙。
1.教師要主動關心他們,愛護他們,要更多地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找出厭學心理的原因,并且要想方設法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使他們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遠大的理想。教師要教會他們有效的學習方法,并且要啟發他們正確地對待失敗,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從失敗中走向成功,不斷地鼓勵和激勵他們勤奮學習,與時俱進,奮發努力,開拓創新。
2.家長不要總是重視孩子的最后結果,而應該關注孩子在學習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和苦惱,隨時掌握孩子的心理變化。平時多抽出時間與孩子進行交流,不要讓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要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高中生已經有自己的見解,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多聽聽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如果發現孩子的想法有不正確的地方,家長再加以講解和輔導。對孩子的關愛和體貼會減弱孩子的厭學現象。
自從發現小范的厭學情緒后,他的老師主動去他家家訪,與家長一起做小范的思想工作,在老師和家長的勸說下,小范第二天來學校上課。平時老師也特別關心小范,在課堂上經常請他回答問題,在課下經常與他交流,只要在學習上取得一定進步,就提出表揚,讓他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使他對學習產生興趣。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下,小范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些活動,認識了更多的同學,也交到了幾個很好的朋友,他變得比以前更開朗。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小范的情緒也有幾次反復,但是現在基本上把他的厭學情緒和行為矯正過來了。
(作者單位 重慶復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