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教書,一是要將知識準確地傳授給學生。二是要告訴學生,一切知識都是人們通過實踐產生的,它的正確性都是相對的。三是先人的知識是豐富的,是可供我們借鑒、用來指導我們實踐的。學好、用好先人的知識,我們才能成長得更快。四是不要拘泥于以往的知識中,要敢于打破常規,敢于懷疑舊知識,并對自己的懷疑通過實踐進行驗證。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第一,教育我們的學生要熱愛勞動,熱愛勞動者,特別是對在社會中從事最苦、最臟、最單一勞動的勞動者,不要瞧不起他們,而是要認識到沒有他們,我們的社會就不能存在;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很差。第二,教育我們的學生要尊老愛幼。尊老,要尊敬自己的家長和老師,學生的吃穿住行都是由家長提供的,要能體會到他們的辛苦,知道長大后,對他們報恩。第三,教育我們的學生要懂得同學之間、同齡人之間,要團結互助。同學之間存在糾紛是很正常的,這種糾紛往往是靠斗爭最后解決的,在斗爭中,要學會妥協,不要使兩者之間發生大的沖突,以避免兩敗俱傷的情景出現。所謂幫助,當對方遇到困難時,我們要伸手助一臂之力,幫助其克服困難。當面對犯錯誤的同學時,我們要指明其錯誤,并幫其改正錯誤。第四,教育我們的學生要懂得在自己做錯事、犯錯誤時,主動向對方道歉。同時,在看待每一事物時,要學會一分為二的方法(即對立統一的方法),既要看到對方的長處,又要看到對方的短處;既要看到對方的好處,又要看到對方的壞處。不可只看其一面,就對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斷。還有,要學會仔細觀察事物,學會仔細分辨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個人在特定的環境中、特定的情境下,有時,他所表達出來的東西,與其真實的想法會有所差異,會有所掩蓋,我們要善于洞察這樣的差別。
有人曾說:“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的好習慣,所帶來的利息一輩子都會用不完?!彼^習慣,就是一個人在一定情境下進行某項活動時,自動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傾向。而且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的習慣有助于一個人的成長;壞的習慣有礙于一個人的成長,甚至壞習慣的進一步發展、惡化,會導致一個人犯罪,甚至是自我毀滅。同時,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長期形成的慣常做法。我們還要清楚,習慣會因年齡的不同,有其各自的特點。比如說,剛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教師最頭疼的是這些學生很難在一堂課上,一直保持聚精會神地聽講。而一些科學家的研究表明,這個年齡段的人,他們能保持集中精力的時間,就在20分鐘左右。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的“樂”。也就是說,一個卓有成就的人,在他的事業中,他體會到,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享受這一工作,雖說也會有“苦”的體會,但那也是少量的、暫時的。兒時的成長,其動力就是興趣、爭強好勝的一點點“虛榮”,別無其他。一方面,我們要培養一個學生的興趣,開闊視野,開闊其學習的渠道和方法;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行為多表揚、少批評。教師要教會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要使他們學會跟自己的過去比,要對他獲得的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要使他們學會跟周圍的同學比,要教會他們怎樣向先進的同學學習。固然興趣對于一個人取得偉大的成就很重要,但刻苦學習仍然是一個人攀登科學高峰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明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