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玉浪文化財團董事長金玉浪至今仍清楚記得自己收藏的第一個用于韓國傳統葬禮儀式的Kokdu(高頭)木偶的情形。35年前,當她還在上大學時,從事礦產生意的父親突然去世,這讓她有了一種似乎被離世的父親所遺棄的強烈感覺。在一個垃圾堆里,她一眼瞥見一個被拋棄的Kokdu木偶,那是一個小女孩的形象,穿著上綠下紅的朝鮮族傳統服裝,舉著左手,似乎在無聲地喊著:我要自強!“我覺得,她就像我一樣,被人遺棄,但充滿著奮斗不息的信念。”金玉浪告訴《環球企業家》。
現在,金玉浪已是韓國最大的Kokdu木偶收藏者。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即使在韓國,也很少有人會著意對這一文化進行發掘和收藏。不同于其他憂郁和令人生畏的喪葬藝術,韓國的葬禮木偶多數有趣可親,甚至是可愛的。這和印第安人雕刻的玩具娃娃克奇納神(Kachina)有點類似。但克奇納神的主要目的是告訴孩子們部族的精神和祖先,而且已經成為西方一種流行的收藏品。
Kokdu誕生在朝鮮半島那漫長的李朝時期。當時用于喪葬的棺材通常被精心地陳列出來,雕刻著鮮艷的繪畫,上面有小丑、雜技演員和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陪伴著死者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放松他們的旅途,并為送葬者提供一點安慰。
特別的一點是,它是平民的藝術。在韓國,王室的葬禮一般只用龍和鳳凰來裝飾。Kokdu里的各種角色都是平民的葬禮才能見到的。
按照韓國的習俗,作為“引導者”的殯葬木偶騎著動物或神話人物,引導死者的靈魂進入另一個世界。這里的版本包括一個騎著神話中野獸的官員,一個坐在烏龜上(四大神獸之一,長壽的象征)的和尚和一個騎馬的貴 族。
“保護者”防衛惡鬼的靈魂,可能采取的形式包括看上去非常殘暴的衛兵、軍隊的軍官、警察。在十二個保護者的角色中也有一個留著尖胡須的儒家學者,他看上去像一個永遠皺著眉頭的校長。一些木偶手里拿著金屬制的武器,但大多數還是木制的。木頭不像石頭和金屬那樣容易保存。但木頭更能撫慰我們的靈魂,因為它柔軟和脆弱。石頭和金屬是那么堅硬和永恒。
婦女被給予了一個照顧者的角色。同其他的木偶一樣,服裝和發型的細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文化線索。一個女仆穿著一件紅色的襯衣和黃色的外套,留著一條長辮子,顯示出她還未婚。一對傭人都留著兩個發髻,可以被確定為是少女。另外一個人物穿著新娘的服裝,一件綠色外套和紅色的襯衣。
再有就是藝人,其目的是安慰死者和分散哀悼者的悲痛。舞蹈者、小丑、倒立的雜技演員和打著鼓或騎著動物的音樂家都在藝人的組合中。另外還有鳳凰、龍和精靈的形象被放置在棺材的前后和頂部。最復雜的是鳳凰,它的材料是鮮花和松枝。如果扛棺材的人不小心推擠棺材,系在鳳凰嘴里流蘇上的鐘就會咚咚作響。長龍會擺在棺材的上面,而放在前后的龍或者精靈會擋住惡魔的煞氣。看著這些,你會想起希臘的美杜莎、歐洲的石像鬼和瑪雅的面具。
早期,殯葬木偶在葬禮儀式后都會被燒掉,但漸漸地,它們被重復使用。“簡單、有趣,富有表現力的眼睛和姿勢,我被它們深深吸引。”金玉浪說。她開始試圖讓更多人認識到Kokdu的文化價值。35年來,金玉浪在韓國共搜集了2萬多件Kokdu木偶,發表相關論文,并舉辦各種展會,預計今年8月,以此為主題的展覽將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以讓中國公眾也從這樣一個獨特的角度了解韓國文化。“是我讓這消逝的文化復活了。”金玉浪驕傲地說,“很多人想到這是有關死亡的東西就會害怕,剛開始的時候,體弱的我也會有些害怕。但現在它們都是我的孩子,我要帶著它們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