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福布斯》雜志8月22日公布了2012年度的“全球最有權勢女性”名單,默克爾蟬聯榜首,此時此刻,她的任何一點讓步,都足以讓“鄰居們”的感恩節變得名副其實。然而,每當默克爾在千呼萬喚中出現時,總是一如既往地掛著冷冰冰的“撲克臉”。默克爾立足“治本”、堅持原則,本無可厚非,可現在的問題是,對于正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歐洲來說,深思熟慮已成一種奢侈。
燒到眼皮下的“近火”
最近,一部名為《教母》的書轟動歐洲,該書的作者格特魯德·赫勒爾是一名女性,也是一位頗有影響力的政客。她將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統治方式形容為“她一個人說了算”,她還斷言默克爾正在動搖民主根基。
事實上,這本書最終沒有掀起什么狂風巨浪,畢竟現在全歐洲都在仰仗安格拉·默克爾的鼻息,她的國內政策是獨裁還是民主對其他歐盟國家來說一點都不重要。有那時間去呼吁默克爾放棄鐵腕政策,還不如關心一下她幾時去燙個頭,因為如果燙得好的話,說不定她一開心就能在歐債問題上讓讓步,讓大家過一個輕松的感恩節。
但默克爾真的是一個如此感性的女子么?當然不是,要不然希臘等國也不會認為她是“將我們拖向深淵‘鐵娘子’”;那她真的是一個如此險惡的女子么?也不是,如果大家對近幾年流行的歐洲沒品政經笑話稍有所了解的話,就能對歐洲幾個陷入經濟危機的國家是個什么德性有所了解——簡而言之,陷入經濟危機甚至徘徊在破產邊緣的幾個歐洲國家,希望歐盟最強經濟體德國出人出力出錢幫忙度過危機,但是默克爾的態度不夠熱絡,出手不夠大方,解決問題態度不夠積極,于是希臘各國便看默克爾各種不爽。這就好比,你鄰居縱火把自家房子燒了,找你要錢重新修——注意是要錢,不是借錢——你家雖然并沒有太大的損失,但好歹被這場火燒焦了一堵墻,于是不想給鄰居這筆錢。鄰居修不好房子沒有地方住,保險不給理賠,水電氣費信用卡賬單紛至沓來,幾口人風餐露宿時,看著你們家竟然還在吃香的喝辣的,于是鄰居就這樣恨上你了。
這個比方打得不太好,畢竟政治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歐債危機更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搞不好那些奢侈品牌都把歐洲的店面關了跑中國來開店,那就太沒勁了。
堅持原則的“遠水”
美國《福布斯》雜志8月22日公布了2012年度的“全球最有權勢女性”名單,默克爾蟬聯榜首,這是她6年來的第5次居于榜首。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但只適用于男人,如果一個女人權勢太盛,那么輿論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她缺乏女性吸引力,即使賴斯有一雙美腿,希拉里年輕時也是班花。而默克爾,從少女時期一直到現在,從來都不是一個能輕易吸引異性的魅力女性,她冷漠、死板、機械、沒有女人味,當然看上去也沒什么弱點,她還缺乏表演型人格,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跟她比,簡直就是影帝。
但如果我們對德國歷史有所了解,就會發現其實德國人就喜歡這種務實低調、不近人情同時又很剛強的領導者。法新社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盡管歐債危機遲遲未能得到解決,但安格拉·默克爾總理在德國人中仍擁有較高信用水平,將近六成(57700)的民眾認為,默克爾是一位值得信賴的政治人物。約有2/3的受訪者表示對她有好感。”此外,上個月的另一項調查表明,58700的德國人認可默克爾的危機應對能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德國人深感“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無怪乎美國廣播公司網22日發表評論說:“正是因為默克爾保持著‘見死不救’的堅定立場,才能在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仍令德國經濟發展保持活力。”
眼下默克爾最大的困擾就是如何在明年的大選中獲得連任,她需要盡快幫助“鄰居們”解決目前的危機,通過“東方之行”向中國尋求幫助,就是她正在做的努力。也有媒體分析她之所以對購債計劃表示強烈反對,是因為出于現實主義的考量,她正在打算為歐元區可能存在的解體,制定一個應急計劃。因為近期一項調查顯示,贊成重新使用德國馬克的德國民眾已經升至勉強多數的水平,這讓默克爾不得不在明年大選中將其納入競選方針。
“撲克臉”的背后
當默克爾在歐元區巨大的權勢進一步加劇了她在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時,德國《南德日報》則想讓大家了解一個更完整的默克爾。8月21日,該媒體邀請了一些德國知名人士,他們每個人可以向默克爾提出一個問題,好奇的人們終于知道,默克爾最想共進晚餐的人,是西班牙國家足球隊主教練博斯克;她認為德國不需要使用核武器,因為這種科技殘留風險很高,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她最怕的事情,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困雷暴之中;她的政治理想是德國乃至歐洲穩定繁榮,成為世界經濟的最佳拍檔;她最喜歡的電影是《走出非洲》,“但明天就不一定了”。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問題是讓默克爾以160字為限,解釋下面哪個最簡單:相對論、愛情,還是競選重要性?默克爾回答說:“我必須承認有些事情僅用160個字是解釋不清的,但要解釋愛情,你其實不需要任何文字。”
默克爾就是德意志民族性格的縮影,是幾代政治家的結合體,你休想讓她用慷慨激昂的說辭感動你,也別妄圖讓她給你概括什么德國精神。她對黨派之爭嗤之以鼻,看不慣理想主義,事實上她看不慣所有主義,一切得拿事實說話——她生在聯邦德國,并在那里度過少女時期,政治生涯崛起于民主德國,趟過柏林墻倒塌那個價值觀混亂的年代,她很難不對各種口號保持警惕。從這一點上來說,格特魯德·赫勒爾對默克爾的最大批評:“她是一個相對主義者,不會忠于價值觀,特別是她本人所屬的保守黨派的傳統價值觀。”事實上,這根本不足以稱之為批評,在德國這樣一個國家,政治中任何崇高的理想主義,都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