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9日,美籍華裔博士陳魯攜著作《0-6歲A+育兒法》赴成都萬象城西西弗書店,同年輕爸爸媽媽們探討如何育兒。陳魯的育兒法給了育兒一個嶄新的角度,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行為,了解兒童心理學知識和兒童發展的規律,幫助年輕爸爸媽媽們科學、放心地育兒。
育兒法分事
孩子不會分享怎么辦?
常常有家長向陳魯抱怨自己家里的獨生子女總是不會與人分享,比如1歲多的小朋友在公園玩的時候總是搶小朋友的玩具,并且自己的玩具也不讓別人玩。需要干預嗎?怎么干預?孩子經常在自己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哭,而不去自己想辦法,比如玩沙的時候他的小鏟子被別人拿走了,他只會哭著找媽媽,急了他會打那個小朋友,怎么才能讓他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陳魯表示,針對2-3歲的孩子的不分享,家長不要尷尬,不要責備孩子,更不要講“大道理”,只需用語言或行動密切協調孩子的玩耍;針對4-5歲的孩子,家長要幫助他們樹立公共財產和個人喜愛之間的區別,要抱著對孩子的認同心理,感同身受地理解他的占有欲,幫他分析后果。同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更要隨時做到以身作則。
分享精神培育要掌握的原則:一是公平(無論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對別人的孩子,一視同仁,讓他們懂得輪流玩一樣東西),二是平衡(讓孩子清楚認識到自我需要和別人需要)。最終目的不只是要把孩子教育成一個會分享的孩子,更要教育他們成為有合理的需要、善于平衡自己和別人的需要、公平對待自己和別人、具有關愛情懷的孩子。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常常聽到家長們彼此詢問:“你的孩子聽話嗎?會不會哭鬧不讓爸媽上班?會不會亂摸亂動東西?會不會動手打人掐人,動嘴咬人,用東西戳人?會不會自我決定穿什么、吃什么?會不會在商店非要買某樣東西?怕不怕去學校?是否在玩完了該回家的時候非囔著不回家?”
針對以上種種孩子們的“斑斑劣跡”,家長先不要急著頭大,陳魯認為,由于孩子和成人的視線不同導致目標不同,目標不同導致沖突,沖突帶來不同的選擇,家長和孩子的不同選擇最終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這其實非常正常。
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目標,再加以區別對待:合理的目標,用合理的方式滿足;不合理的目標,也用合理的方式加以制止,最終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負面行為,釋解負面情緒。要知道,所謂“聽話的孩子”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真正的聽話,即懂道理,另一種表面的聽話是由于懼怕而用來蒙混過關的策略。那些表面上聽話的孩子,長大之后更容易焦慮和人云亦云,易受不良影響,辦事缺乏主動性,容易在不該反叛的時候反叛,適應不了復雜的現代生活。
所以,育兒的目標絕不能僅僅是育出“聽話的孩子”,而應該是有目標、會表達、能堅持、會妥協、會釋解負面情緒的孩子。
怎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總是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跟患了“多動癥”似的,沒法長久專注于一件事,很快就煩了,有時候還因此發脾氣。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呢?
陳魯告訴家長們,孩子的注意力是選擇性的,家長要善于找出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是什么,然后用它鍛煉孩子的注意力。玩耍、親近大自然、做家務、親子閱讀都是培養孩子良好注意力的方法。
6歲的孩子必備的6個心理能力
陳魯認為,0-6歲的孩子,應該具備6種心理能力:健康的自主意識、對家人和環境的安全感、對生命的愛心和同情心、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口語能力、感情自調能力和注意力。幫助孩子培養這6種心理能力,家長需要有3種行動:親子、交流、關心家以外的世界。
讀者提問
2歲孩子的媽媽問:
我的孩子在1歲半的時候,有一次跟一個2歲多的男孩玩,孩子本來就很內向,當他鼓起勇氣找那個大男孩要玩具的時候,大男孩不僅沒有給他,還打了他。我哄了孩子1個多小時他才開心起來,但后來一看到他爸爸,孩子又哇哇大哭起來,之后孩子跟別的小孩玩總是怯生生的。遇到這種情況,我作為媽媽應該干預嗎?陳魯:有一次我女兒在沙灘上玩沙,一個孩子走過來把她花了很長時間推好的沙塔一下子推倒了,女兒很沮喪,當她向爸爸傾訴的時候。我先生很明確地告訴女兒:“那個孩子做得不對。”就像我提到的分享精神培育要掌握的原則。首先是公平,即無論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對別人的孩子,一視同仁,不能盲目包庇自己的孩子,也不能礙于情面不敢批評別人的孩子。
2歲零5個月孩子的媽媽問:
我家小孩好像不太有主見,每次出去玩都是看別的孩子在玩什么,他去跟著,這樣成長下去對孩子是不是不好?我應該怎么讓孩子更有主見呢?
陳魯:不同年齡的孩子在玩耍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傾向,有挑頭的,也有跟隨的,這很正常,也不一定會持續很長時間。家長應該擴大孩子的社交群體,讓他跟不同性格、不同類型的孩子多接觸,這樣就不會老跟著一兩個孩子學著做一兩件固定的事。另外,家長應該密切觀察孩子。只要他對某樣東西產生一點點自己的興趣,就要幫助他發展這個興趣,并且堅持下去。我一直在讓自己的孩子學中文和游泳,堅持數年,相信對她的成長會有幫助。
4歲半孩子的媽媽問:
兒子注意力很集中,但太過于集中于某件事,比如畫畫、玩玩具、觀察昆蟲啊,常常導致忘記上廁所,忘記跟老師問好,這樣是不是算正常?
陳魯:恭喜你,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于對他有益的事情,這是非常值得家長們慶幸的事情。因為孩子注意力集中而忽略了很多生活的規則和社交,不需要太擔心。只需要在合適的時候不著痕跡地稍微提醒一下,比如帶他在公園很盡興地玩了一天,回家之前可以帶他經過廁所,順便問他一句要不要上。
7個月孩子的媽媽問:
我家寶寶玩玩具的時候也特別認真,但家里老年人總是說這樣不好,要讓他習慣和人一起玩,所以常常會去打斷他的獨自玩耍。這樣好不好?陳魯:不要頻繁打斷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只需要在旁邊看著,可以用語言配合,描述他正在做的事情,并且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給出一點建議和引導。
4歲半孩子的媽媽問:
女兒一開始表示出想學跳舞的意愿,最開始帶她去學她也很開心很配合,但就是不能堅持,常常需要我用一些物質上的獎勵,比如今天乖乖跳舞完了就可以吃一個冰淇淋。這樣能長久嗎?
陳魯:不要讓孩子學太多的東西,但當你根據孩子的興趣做出協調,精選出那么一兩樣。就一定要讓孩子堅持下去。不建議用獎勵刺激法,應該讓孩子知道你為她做出的選擇是合理的,也是不能談條件的。當然,在掌握這個大方向之外,你可以適當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她堅持,但首先要坦然告訴孩子不能以此來討價還價。
5歲孩子的爸爸問:
我兒子性格很軟很內向,有時候我故意讓他在親戚朋友面前跳個舞,就跟要他命一樣。我覺得自己的性格很好,很放得開,所以現在常常讓兒子多跟我學,比往常花更多的時間和他在一起,他能受到我的影響慢慢好起來嗎?
陳魯:寫出著名童書《夏洛特的網》的作家E·B·懷特從小就是個內向的孩子,害羞到老師點名都不敢答一聲到,每次上學都恐懼得要死。這并沒有阻止他成長成一個卓有成就的人。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多傾聽孩子的心情,這其實是在告訴他,我在意你的想法,你說話我愿意聽。這樣的傾聽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加強他對家人和生活環境的安全感。還可以帶著他和其他小朋友一對一地玩。誰家的小孩跟他年齡差不多,他們兩個挺喜歡在一起玩,到哪兒玩就一起去,在一對一的情況下他會放松,更愿意表達自己。一定要避免的是強迫孩子。比如有的家長說。你今天不說我就怎么樣。你今天不在人面前跳舞我就怎么樣。那對孩子來說完全就是壓力了。多跟爸爸在一起很好。一般而言,跟爸爸在一起的時間越多,對孩子的影響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