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常年在外做饅頭的媽媽從遼寧回來了,我的心又開始懸了起來。雖然媽媽那張圓圓的臉拉長了些,但這雙會說話的、炯炯有神的小眼睛,還是讓我看了有些畏懼。
原來的我是一個有著男孩性格的女孩,既不愿意做家務,又不愛學習。爺爺奶奶的嘮叨,早已把我的耳朵磨出了厚繭,更何況電話兩頭更多的是說到我。要是叫我接電話,不到三句話,媽媽就開始兇,這時我總是撂開電話不聽,“身在曹營心在漢”嘛,沒什么大不了的。每當過年回家時,媽媽總是露出那嚴厲且很具殺傷力的眼神。“完了,糟糕,這回又要吃苦頭了。”我心里在不停地打著寒戰。
一周來,媽媽的這雙眼睛時時露出慈愛,就像一縷明媚的春陽,溫暖著我的心頭,仿佛在對我說:“孩子,媽媽給你的愛太少了!”我莫名其妙,壯著膽兒說:“媽媽,您變了!”媽媽的眼睛模糊了,一下把我攬進懷里,又是摸呀又是親,嘴里不停地念叨著:“你可知道,媽媽常年在外,不是擔心爺爺奶奶照顧不了你,而是看到人家孩子背著書包上學時,我就想到了你,總是要目送一程;見到那些跟我一樣在外打工的人的孩子來買饅頭時,我又想到了你,總要塞幾個;每逢節假日時,看到那些一家三口逛超市、游公園的情景時,我還是想到你,忍不住坐在店里發呆……你可知道,為了你,為了這個家,我和你爸巴不得早一天回到家……”媽媽的話和那充滿鼓勵的眼神使我恢復了自信,“對!我一定要爭氣!!”我對自己說。
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抬起頭,我看到的是一雙疲憊而又充滿慈愛的眼睛。
的確,媽媽真的變了。
點評
小作者心思細密,描寫細膩,由媽媽的話讓“我”感知到媽媽外出打工掙錢的不容易,也從側面寫出了一個善于利用自身感受教育孩子的母親。兩者交融,突出了“變”字。
【指導并置評:劉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