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給孩子們上《李子核》。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名叫瓦尼亞的小朋友,趁家人不注意,偷嘗了一個李子。媽媽知道后,問大家吃了李子沒有,瓦尼亞說自己沒有吃。后來,他聽媽媽說,誰要是把李子吞下去,肚子里會長出小樹來。他被嚇得臉色發(fā)白,忙說自己把李子核扔到窗外去了。這個故事是要告訴孩子們,做人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能說謊話。
為了讓孩子們充分感受瓦尼亞聽了媽媽說話時的害怕心情,我在教學過程中提了一個問題:“想一想如果你是瓦尼亞,偷了李子又說了謊,當你聽了媽媽的話后會想些什么呢?”孩子們紛紛舉起小手。他們的回答都符合我的設計——“我會很害怕,怕肚子里長出小樹。”
就在這時,我發(fā)現(xiàn)一個平時不太愛聽講的孩子還堅持舉著小手,他的眼睛里充滿了渴望。為了不打擊他的積極性,我微笑著點了他。孩子說:“老師,瓦尼亞說謊是他不對,可媽媽不是也撒謊騙了瓦尼亞嗎?”我的笑容凝固了。
反應過來的孩子們變得十分活躍。
“是呀,媽媽也撒謊了呢!”
“為什么大人不誠實就沒事,小孩子撒謊就得挨批評呢?”
我愣住了,然后是漫長的尷尬……
(選自《青年博覽》2008年第5期)
我來想想
仔細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1.我的笑容凝固了____________。
(1)“凝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如果把原句改為:“我的笑容消失了”好不好?為什么?
2.我愣住了,然后是漫長的尷尬。
“我”尷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