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調價以及調價多少,決定權如果掌握在發改委手中,就注定了成品油定價機制從根本上是行政定價而非市場定價。這顯然是一種非正常的狀態,也為壟斷企業權力尋租留下了空間。
油價漲了,消費者罵;油價跌了,消費者還罵,而控制國內成品油價格調節大權的國家發改委就成了很多人出氣的對象。“上次漲了四毛八,這回降了兩毛六”,消費者認為油價的下調幅度不給力。
我國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從2009年5月實施,其核心是,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汽、柴油價格。但是這個機制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必然帶來“漲多跌少”:假如國際油價從100美元/桶升至104美元/桶,漲幅達到了4%,可以提升國內油價;但國際油價從104美元/桶跌回到100美元/桶時,跌幅卻只有3.85%(4÷104×100%),不具備下調油價的條件。
目前,我國參考的三種國際原油平均價格分別是布倫特(Brent)、迪拜、辛塔三地價格,卻并不包括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WTI),但是眾所周知的是,紐約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原油,不但規模大,影響也大,不參考WTI來定油價,是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一個缺陷。
其次,目前國際油價變化快,有的一天油價就會相差很大,可是我們還是用22天的周期作為定價機制。這還刺激了投機需求,造成國內加油站在油價沒上調時囤油,人為制造油荒。
據現行規定,在國際油價變動時,國家發改委“可相應調整”,而不是“必須調整”,這意味著何時調價以及調價多少,其決定權最終掌握在發改委手中,也就注定了成品油定價機制從根本上還是行政定價而非市場定價。這顯然是一種非正常的狀態,也為壟斷企業權力尋租留下了空間。
因此,改革我國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已經尤為必要。有專家表示,目前的定價機制仍只是披著市場化的外衣,實際主導權仍然掌握在政府的手里。在本輪改革中,有人期待中國實施成品油徹底市場化的改革方案。
不過這種方案實施的可能性極小,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目前我國成品油市場依舊為“兩桶油”所壟斷,如果行政之手完全退出,帶來的不會是理想中的市場化,更可能的局面是國內石油定價權的“寡頭”壟斷,屆時消費者將會更加被動;另一方面,目前成品油價格在我國經濟運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擔心其價格一旦失控,形成的價格猛漲將會對抑制通貨膨脹形成巨大沖擊。
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我國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就沒有改良的空間。專家表示,如果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能夠納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作為參照系數,其價格形成就要科學合理得多。其次,如果縮短成品油調整周期,比如從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甚至更短,就更能與國際油價的變動保持一致。另外,我國現在以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的國際油價變動幅度作為調價依據,其實并沒有很充分的理由,如果從盡可能和國際接軌的角度來看,4%的變動幅度還應該下調,可以調到2%甚至更小。
還有最為核心的一條,在國際油價變動時,國家發改委“可相應調整”應該改為“必須調整”,其調價的時間窗口也應該由市場自動觸發,國家發改委做到了這兩點,市場機制就會在國內成品油價格市場上真正及時發揮杠桿作用,而國家發改委也省去了常常被“兩桶油”綁架或者為它們背黑鍋的煩惱。
不過專家表示,從長遠看,如果要從根源上改變我國當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不合理之處,最重要的還是要破除“兩桶油”的市場壟斷,如果國內形成四五家大型石油公司共存局面,并大幅提高民營企業的原油、成品油進口配額,在國內成品油市場形成多元化的競爭主體,油價市場調節機制就會變得更加成熟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