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時先生是美國上個世紀的偉大企業家。好時先生只上過4年學,15歲就到蘭開斯特的一家糖果店當學徒,19歲得到姨媽的幫助在費城開始了自己的糖果生意。1897年,好時先生將焦糖生意以100萬美元賣出,唯將制作巧克力的技術和牌照自己保留,他認為巧克力有更光明的前途。隨后他在賓州的德里鎮買下了一個農場,并且在那建立起了他自己的巧克力工廠。如今,好時巧克力廠的規模和產量,為世界同業之冠,出品項目70多種,年產量10億磅以上,供應著1/3的美國市場。
好時先生因看到巧克力市場的龐大和實現巧克力的現代化規模制造而贏得“巧克力制造業的亨利·福特”之稱,但是他更為人所稱道的遠見卓識是在美國大蕭條時期發起的“大建設運動”。
20世紀30年代,美國陷入經濟不景氣狀態下長達10年。經濟萎縮,失業人多,好時公司只得降低生產。但好時先生不肯坐視自己的工人失業,他發起“大建設運動”來留住所有員工,將多年的積蓄用來建設了社區應有醫院、交際和文娛場所、教堂、體育館、劇場、博物館,擴建學校和招徠游旅業的旅館,使本地繼續維持繁榮。造就了一個包括好時酒店和好時劇院在內的非同一般的企業集團,并且為一種極具活力的企業文化奠定了基礎。如今德里鎮這個地方已經成為企業與城鎮和諧共生的地方,被世人習慣地稱之為好時鎮。這個一切關乎巧克力的小鎮,常年以“世界上最甜蜜的地方”聞名。
好時先生當然是非常優秀的商人,因為他有前瞻的眼光,他在很早的時候就看到了巧克力在市場上的燦爛前景,他開創并經營了一家成功的公司。但不僅僅如此。好時先生還讓他的公司承載起一種美食文化傳統(走進賓夕法尼亞州德里鎮,巧克力風情無處不在,最著名的有“巧克力大道”、“巧克力世界”博物館和好時樂園),承擔起一份社會責任(除開“大建設運動”,好時先生還把自己一生所有的財產都捐贈給了好時學校,以資助不幸的孩子接受教育)。所以好時先生更是一位卓越的企業家和令人尊敬的慈善家。而由此亦可見傳統那種“抑商”“賤商”的政策、觀念是多么的錯誤!
作為企業家,好時先生的一生有兩大貢獻,一是將原本只限于歐洲宮廷享用的奢侈品變成了全世界人人可及的甜蜜美食,二是將好時巧克力工廠所在地建成了完美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的和諧社區。任何一家實體企業,在地理上都必然存在于某個社區(小到一棟建筑,大到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城市),都必然會占用該社區的資源(土地、水、電等),向社區排放廢棄物品,可能也雇傭該社區的居民作為員工,其員工也在該社區消費、生活。既然企業與社區發生如此緊密的聯系,那么企業就不能僅僅關注自身的發展,企業先天地就對整個社區的和諧共處承擔著責任。企業不光能夠創造深受市場歡迎的商品或服務,還應為員工、為社區乃至為整個經濟體系的復蘇作出貢獻。企業這樣的一種社會責任感,也不單單緣于財富既得之于社會自然要回饋社會的大道理。事實上,它還可以幫助企業贏得更好的口碑,提升企業形象和品牌價值,因而是非常值得投入的。——好時就是最好的例證。對比好時在大蕭條期間的舉措,再看時下一些緊縮預算和崗位、調低員工薪酬水平甚至大規模裁員的企業,雖不能指責它們是在逃避責任,卻難免短視之譏了。
從好時與德里鎮和諧共生的發展軌跡看,各地方政府或可同樣得到一點啟示,就是:此后不妨多多著力扶持這樣的企業和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