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林威治時間11月14日下午5點33分,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有電臺頻道同時播出一檔特別節目,紀念90年前BBC在倫敦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樓頂上用2LO電臺播出。這一天也是BBC成立90周年的紀念日,然而對于這個生日,BBC顯然沒有任何心情來慶祝。個中原因自然是最近一系列的丑聞:已故BBC主持人吉米·薩維爾的性丑聞、新聞報道失實、高層辭職等等。英國廣播公司一直被視為業界的一個標準,但是在它90歲生日這一天,德國《世界報》在報道中使用了這樣一個標題:BBC,英國恥辱的代名詞。故而,90歲的BBC真的有點煩。
失實報道背后的混亂
2012年11月10日晚,英國廣播公司總裁恩特威斯爾宣布辭職。在辭職聲明中,恩特威斯爾說:“作為總裁又是總編,最終我將承擔這一切的后果。由于11月2日,也就是周五晚上播出的《新聞之夜》節目的內容新聞價值令人難以接受,我覺得現在最好的決定就是辭去總裁的職務。”
喬治·恩特威斯爾,現年50歲,入職23年,剛當上總裁54天便辭職,成為英國廣播公司史上最短命總裁。11月2日,新聞調查社執行主編伊恩·奧弗頓的一則微博被瘋狂轉發1574次:“今晚《新聞之夜》將告訴人們有一位資深政客是戀童癖。” 《新聞之夜》是英國廣播公司與非營利新聞機構新聞調查社共同制作的節目。在《新聞之夜》節目中,受害人梅斯哈姆曝光了自己小時候在北威爾士雷克瑟姆的一家兒童福利院遭受性侵犯的經歷。盡管節目沒有提到侵犯者的名字,但是暗示他可能是前保守黨政客。
節目一經播出,猜測的矛頭一度指向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助手麥卡爾平爵士。11月5日,身為保守黨領袖的現任首相卡梅隆也下令對此事進行查證;11月8日早上,英國《衛報》質疑這檔節目可能存在誤導;11月9日,節目中的受害人梅斯哈姆公開道歉:“我向麥卡爾平爵士真誠道歉,他肯定不是對我進行性侵犯的那個人。”梅斯哈姆說,自己后來看到麥卡爾平爵士的照片時才知道自己認錯人了。他還說,在《新聞之夜》節目播出之前,節目編輯并沒有向他出示麥卡爾平爵士的照片讓他核實。當天,麥卡爾平爵士也表達了他對英國廣播公司歪曲報道的憤怒:“這完全是胡扯,我這輩子只去過雷克瑟姆一次。《新聞之夜》如果提前給我打個電話確認的話,就不會有這么多煩惱,也會省掉很多錢。這種傷害直達靈魂,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出什么問題了。”
麥卡爾平爵士的律師也表示:“我們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是把這一消息從網上清除掉,可這并不那么容易。之后我們得考慮《新聞之夜》的問題。”重壓之下,11月15日,英國廣播公司同意向麥卡爾平爵士支付18.5萬英鎊的賠償金。“我們播出了梅斯哈姆先生的說法,但沒有和相關個人聯系確認。梅斯哈姆今晚發表聲明確定他認錯了人,并向麥卡爾平爵士道了歉。我們也為這檔節目毫無保留地道歉。”
已開播32年的《新聞之夜》是BBC的王牌欄目。2012年10月,BBC金牌主持人薩維爾的性侵丑聞曝光前,《新聞之夜》就曾策劃過一期深度調查薩維爾的節目。但是節目最后沒有播出。然而這一次《新聞之夜》的失實報道使欄目的生存都成了問題。就連最近一期《新聞之夜》的節目主持人在節目結束道別時也自嘲道:“我們下周見,或許能見。”英國下議院文化委員會主席惠廷德爾認為,BBC在全球享有非常高的聲譽是因為其新聞報道真實,可信度高,但是現在這種公信力已經嚴重受損。近10年來,標榜獨立、客觀、公正的英國廣播公司一直沒有擺脫造假陰影。
信譽重建,呼喚真實性
2003年,在關于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報道中,BBC捏造證據,夸大報道。此事導致BBC總裁、理事會主席離職;2006年,BBC第一套兒童節目《藍色彼得》因為在電話有獎問答時造假而被重罰;2011年,BBC把加拿大心理測驗公司發布的假新聞“IE用戶智商低”掛在網站上很長時間,引起眾多抗議;今年11月9日,恩特威斯爾在接受自家電臺采訪時表示,自己事先并不知道這期節目的內容。事實上,恩特威斯爾根本就沒有關心《新聞之夜》節目的具體內容,而當《衛報》在節目播出后頭版刊出這一失實報道時,忙于演講的恩特威斯爾依然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么。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認為,是自身毒素令BBC公司丑聞纏身。而英國廣播公司主管麥庫阿里認為,頭號毒素就是金融危機背景下,公司的管理不透明。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使英國廣播公司連續幾年緊縮預算;2008年底,向民眾收取的收視執照費標準被凍結到2015年。虧損當頭,公司不僅要裁員15%,還要壓縮開支。英國廣播公司評論員約翰·辛普森透露說:“節目預算每年都被砍,以前有專門負責節目審片的總裁,如今這一職位也被取消了。”
然而經濟危機只是壓垮英國廣播公司最后一根稻草,長期對新聞道德體系培養的缺失,才是腐蝕健康有機體的毒素。德國《世界報》對此評價說:“英國廣播公司一系列丑聞讀起來,就像一部情節曲折的驚悚片。它越來越可能觸及BBC帝國的中央神經。”就連前英國駐港總督、現任英國廣播公司信托會主席彭定康都痛心疾首地表示:“如果你問BBC是否需要進行一場徹底的、全面的、結構性的改革,絕對有必要!”
恩特威斯爾辭職后,有商業背景的蒂姆·戴維擔任代理總裁。戴維上任時表示:“我認為目前我們處在艱難的困境中。信譽是BBC的全部,BBC必須贏得信任。如果我們得不到公眾信任,我們將什么都不會得到。”在利益與信任面前,新任CEO該作出何種選擇對于90歲的BBC至關重要。
在BBC的章程當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么一句話:信任是BBC的基礎,我們是獨立、公正和誠實的。這句話多年以來一直被BBC奉為信條。但是我們又看到,在短短的一段時間里,一連串的丑聞,這家被視為新聞業標桿的媒體聲譽一落千丈。信條又何從談起?BBC給了所有媒體一個反面教材:一旦你丟掉了真實性這個新聞的基本原則,不管你之前樹立的形象有多么高大,都會在瞬間土崩瓦解。因此,如何重建聲譽,對于BBC來說是個莫大的挑戰。而對于更多的西方媒體來說,標榜真實,卻未必真實;貌似公正,卻難得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