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特拉維夫,第5套“鐵穹”防御系統被提前部署在這里。兩小時后該系統就成功攔截了一枚火箭彈。但是據以色列軍方統計,在加沙之戰(zhàn)頭三天,以方遭到737枚火箭彈襲擊,“鐵穹”攔截245枚,攔截率為33%,這遠遠沒有達到拉斐爾公司聲稱的80%的攔截率。原因是“鐵穹”面對的大部分是土火箭,它們實際上就是自來水管、無縫鋼管甚至鐵皮包的水泥柱,尾部焊上4個穩(wěn)定儀,填上爆炸物,就成了火箭彈。以色列封鎖加沙的目的之一就是阻止火箭彈等武器進入該地。
然而以色列總統佩雷斯表示:“實際上加沙沒有遭到陸上封鎖,諸如食品、建材等民用物資都能得到供應。”而建材恰恰成了加沙土火箭的主要構造原料。每枚造價4萬美元,具有識別來襲目標及其彈道軌跡的“鐵穹”當然不會攔截土火箭。據摩薩德估計,哈馬斯擁有火箭彈1.6萬枚,其中80%以上是自制土火箭。它們準頭差,射程近,但是對以色列南部的軍民的威脅和心理陰影卻相當大。2012年11月10日以來,加沙向以色列南部發(fā)射50多枚火箭彈,立即遭到以色列最強力回應,這是因為眼下以色列民眾對安全的抱怨將直接影響到2013年1月內塔尼亞胡政府連任。內塔尼亞胡公開表示:“我覺得有必要現在就開始選舉進程,并且盡快完成選舉。”
爭取連任的“鑄鉛”行動
以色列領導人之所以選在這個時候大打出手,是希望換取民意的支持。以色列現在正處于大選前夕,通過這一次加沙行動,內塔尼亞胡的支持率明顯得到了提升。而這一切似乎都是4年前歷史的重演。2008年12月27日開始,以色列對加沙發(fā)動代號為“鑄鉛”的地面進攻和空襲行動。同樣是以哈馬斯火箭彈襲擊為誘因,同樣選在美國大選之后,以色列大選之前,“鑄鉛”行動大大削弱了哈馬斯的實力。而4年后,哈馬斯再度讓以色列感到芒刺在背。
據路透社反映,2009年以來,加沙民兵組織在伊朗和埃及走私貿易的幫助下,獲得了更精密的武器。摩薩德情報顯示,哈馬斯接到第一批新型火箭彈是同年11月3日,此后試射多枚,射程超過60千米,已將特拉維夫置于威脅范圍。事實上,經過過去3年的積累,加沙的哈馬斯武裝力量不僅得到恢復,還比以前上升了檔次。因此以色列必須要打擊哈馬斯。
11月21日,法新社透露,原定于26日為阿拉法特開棺驗尸,調查其死因,可能因巴以沖突而推遲。在媒體報道阿拉法特可能因為釙中毒而死的說法之后,阿拉法特遺孀蘇哈提起訴訟。《解放報》認為,以色列就擁有釙210,如果證明阿拉法特是被毒死的,巴勒斯坦肯定會將憤怒情緒發(fā)泄到以色列頭上。
壓制和反抗,挑釁與報復。除了火箭彈射程的增加和“鐵穹”的使用之外,2012年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幾乎就是“鑄鉛”行動的翻版。以色列有能力打敗哈馬斯,卻無法消滅仇恨,得到和平與安全。而火箭彈和自殺性襲擊,依然是巴勒斯坦人面對強敵的無奈回應。收割生命的劇本一再上演,悲劇背后則是無法化解的結構性矛盾。
11月21日,就在巴以實現停火的同一天,特拉維夫的一輛公交車在以軍司令部附近傳出的爆炸聲格外刺耳。警方發(fā)言人稱:“公交車上有一個包裹,也許是自殺性襲擊者攜帶,或者放在現場的一個裝置發(fā)生爆炸。”爆炸至少造成10人傷亡,盡管哈馬斯否認是自己干的,但是態(tài)度卻十分明確。哈馬斯發(fā)言人公開表示:“哈馬斯對特拉維夫實施的行動表示祝賀,確信這是對達盧一家及巴勒斯坦婦女兒童遭遇作出的正常反應。”
11月18日,是以軍對加沙空襲最血腥的一天,巴勒斯坦人達盧一家9口死亡,許多都是婦女兒童。而對于信奉以牙還牙的哈馬斯來說,特拉維夫公交車爆炸事件或許部分達到了這一目的。1994年4月,為報復猶太極端分子制造的希伯倫大屠殺,哈馬斯實施了第一次自殺式襲擊。由于以色列方面加強了防范,實施自殺式襲擊越來越難,哈馬斯才不得不使用火箭彈等方式來襲擾以色列南部。而在以色列民眾眼里,哈馬斯形如殺人組織。
哈馬斯青睞阿拉伯
反對巴以和談,主張武力建國,不承認以色列國家主權,這是哈馬斯在巴勒斯坦各派中的鮮明特色。而這恰恰吸引了一批對和談失望、對以色列痛恨的巴勒斯坦人的注意力。有加沙難民曾哭訴:“我們想回家,我們并不想發(fā)射火箭彈,難道你認為我們很高興發(fā)射火箭彈嗎?我們并不想。”2008年底,與以色列的戰(zhàn)爭已經讓哈馬斯元氣大傷,而此次與以色列硬碰硬,無異于以卵擊石。但有媒體認為,以色列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哈馬斯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雖然哈馬斯損失慘重,但贏得了國際的支持和同情。與此同時,以色列也不得不答應放寬對加沙地帶的封鎖。
11月29日,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再度要求聯合國接納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為觀察員。阿巴斯堅定地表示:“不管我們所遇到的各種環(huán)境,我們將要求聯合國進行表決,而不只是遞交申請。”事實上,在巴勒斯坦內部,法塔赫與哈馬斯一直在主權的代表性和合法性上斗爭不斷。去年,阿巴斯向聯合國遞交申請書,得到了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支持,這證明阿巴斯是合法代表。但是與此同時,哈馬斯與以色列達成了戰(zhàn)俘交換協議,以1人換1000人,引起轟動。如今,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面臨換選,雙方都需要爭取民心。
有報道稱,11月21日晚停火協議生效后,仍至少有5枚來自加沙的火箭彈落到以色列境內。哈馬斯領導人邁沙阿勒也警告以色列:“我們的手指仍在扳機上。”
2012年年底的加沙之戰(zhàn),既是幾十年來巴以悲劇的延續(xù),但又絕不是簡單的重復。2008年年底的“鑄鉛”行動4年之后,中東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局。事實上,加沙之戰(zhàn)的實質是中東格局大洗牌當中,巴以雙方的投石問路之舉。
11月22日的開羅,在宣布停火協議的記者會上,哈馬斯邁沙阿勒的一番話耐人尋味:“伊朗在武器和財政上扮演了支持者的角色。是的,我們在敘利亞問題上與伊朗不一致,我們不一致很自然,因為我們人民的要求不一樣。”一直以來,外界都認為,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是一條線上的,而邁沙阿勒流露出的與伊朗的分歧,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哈馬斯與伊朗的對手卡塔爾的接近。
舊傷新痛的巴以格局
卡塔爾王室的埃米爾·阿勒薩尼今年1月到訪加沙,成為2007年哈馬斯占領加沙以來第一個到訪的外國元首。阿勒薩尼一開口,就開出了4億美元的援助。《華盛頓郵報》敏銳地意識到,這是親西方的卡塔爾有意識地在削弱伊朗對于哈馬斯的影響力。哈馬斯過去跟伊朗關系非常親密,而跟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很壞。而阿拉伯國家現在開始向哈馬斯遞出橄欖枝,埃米爾此次到訪,并承諾援助,這對于整個中東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大的事件。這向外界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哈馬斯現在要回歸阿拉伯世界。
而這樣的事情會發(fā)生,大背景自然是2010年年底以來席卷西亞北非的大動蕩。不僅是卡塔爾,阿拉伯之春給哈馬斯帶來了國際環(huán)境的春天,尤其是與其關系深遠的穆兄會領導人穆爾西當選為埃及總統。2008年底,在以色列發(fā)起“鑄鉛”行動時,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坐視不管,甚至繼續(xù)封鎖加沙口岸。“鑄鉛”行動進行了整整23天,最后以色列達到了軍事目的,自行宣布了停火。而4年后,新一輪的行動卻在以色列征調7萬名士兵之后,受到美國和埃及的壓力而宣布停火。
正如《華盛頓郵報》分析的那樣,一方面,哈馬斯要打破以色列的封鎖;另一方面,以色列擔心美國戰(zhàn)略東移,忘了老朋友,因此它不惜制造事端來拖住美國。而美國并不希望事態(tài)擴大而使自己卷入其中。11月22日,在巴以實現停火后,美國總統奧巴馬對埃及總統穆爾西的斡旋努力表示了感謝,同時也對內塔尼亞胡同意停火表示贊賞。但是對于內塔尼亞胡來說,這種贊賞,有點苦澀。阿拉伯大變局之后,以色列直接面臨的生存環(huán)境持續(xù)惡化,而找準加沙這個最危險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猛擊,也是為了緩解一下緊張而威脅重重的周邊環(huán)境。
在過去兩年的中東大動蕩中,埃及、利比亞和敘利亞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巴以沖突似乎沉寂了下來。但是該來的總還是會來。巴以之間的舊傷新痛會不會繼續(xù)引發(fā)新的沖突呢?現在看來,這已經不是以色列和哈馬斯所能左右得了的。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在找到新的解決方案之前,總是無辜的巴以百姓在受難。歷史早已證明,暴力無法解決問題,只會制造新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