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緣,發現網上有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講座,主題是“愛與感情”。愛,是人類亙古不變常談常新的話題,哲學家談愛,心理學家解讀愛,書架上是古典的、通俗的愛情專著,網絡上充斥似是而非的愛情箴言、段子,市面上隨處可見兜售技巧的愛情專家、婦女之友,歌曲如果不添加點愛情的佐料,簡直都不配流行。或許機緣不夠,唯獨不曾聽過佛家談愛。抱著一點好奇點開視頻,意外地被這位坦誠風趣的仁波切吸引。
佛講無常、講成住壞空、講生住異滅,佛法里,愛與感情的真相自然是無常與短暫。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說:“當它從不知道什么奇怪的角落里來了,不妨去盡力爭取,只要不陷入期待與希望,不過于看重愛的價值。愛與情感的首要,是要讓有情眾生得到解脫和自由,而不是用自己的不安全感去勒索他人。”無常,所以珍惜當下;愛人,所以給人自由。這讓我想起關于愛的各種定義中,最觸動我的那個:Ture love is love for humanity(真正的愛是對人性的關愛)。然而,在我們平常人看來,愛情的特質之一就是排他,就是獨占,多少人以愛的名義占有、索要和綁架?給愛人以自由,談何容易?愛和自由一樣,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大部分人不但逃避自由,也逃避真正的愛情。
Crush(迷戀)、激情、墜入情網,往往被人們誤認為是愛情,即使賢者也未能全免。仁波切現身說法,講他8歲時瘋狂迷戀上另一位仁波切45歲的母親,整天編織與她一起生活的場景,幻想與她的未來,甚至看到別的仁波切與之說話,都會妒忌得發狂。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迷戀,他用的是“crush”,很準確。我們人人都可能有 crush的體驗,你會因為對方的容貌、談吐、舉手投足、一個眼神,甚至一件特別的衣著而心動,但它只是“短暫、熱烈但又羞怯的迷戀”,是crush,并不是愛情。在愛的各種定義中,我比較認同的一種是,“愛情,是兩個相似的天性,在無限感覺中的和諧交融,在生活及忠實、善良、美麗事物方面的和諧與默契。”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愛,不是對方能帶給你什么,而是因為你欣賞對方的美好。愛是一種能力。這點弗羅姆在《愛的藝術》中早有闡述:愛是一種理性的選擇,絕非遍地都是的廉價情緒。一無所知的人什么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必須花時間確定對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為愛與信仰本質上是一樣的,它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的感情。除了與生俱來的部分,還要體會、學習、領悟、練習、揣摩,先評估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才有資格談愛。
或許有人會說,要做到仁波切說的那樣,面對愛情,自如自在,是一種修為,一種境界。其實,只消有些勇氣先認識和面對自我,這個,說易也易,說難也難。大家都忙著尋找愛得到愛抱怨愛嘮叨愛,有多少是出于寂寞,有多少是無所事事,又有多少是隨大流,有多少是迫于壓力?無論哪種,都是對自我的逃避。厄普代克在《兔子快跑》系列中,描寫了平庸的兔子先生一直在妻子和情人間跑來跑去,將對自己的鄙視視為對愛情的需要,因人有在愛情中逃避自我的習性。然而,就像劉瑜所說,自我是一個深淵,它如此龐大,愛情不可填補。將愛情視為全部,也許不配得到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