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徹落實全省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全省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進展
去年12月20日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之后,全省上下迅速行動,扶貧開發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一是形成了齊抓共管的扶貧開發工作新格局。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切實把扶貧開發擺上重要位置,按照“四個一”組合式扶貧(即每個縣有一個省級領導定點扶貧,一個有實力的部門幫助扶貧,一個重點企業參與扶貧,每年省財政撥付一千萬資金專項扶貧)的思路,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38位省領導帶頭到聯系點開展扶貧工作,各市、縣領導也明確了各自扶貧聯系點,落實了幫扶責任。對口幫扶領導和部門、企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盡心盡力幫助發展,對口幫扶的縣、鄉、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有了新進展。
二是“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進一步完善。全省落實了181個省直單位和110個省屬單位定點扶貧,市縣兩級完成了部門單位定點扶貧組織實施,實現了3400個貧困村定點扶貧全覆蓋。積極爭取中直單位的支持,實現了21個重點縣中直單位定點扶貧全覆蓋。全省動員和組織了10萬名黨員干部開展結對幫扶,結對幫扶貧困戶10萬戶。啟動了2012年愛心包裹項目,1萬余名貧困地區農村小學生得到愛心捐贈。
三是扶貧攻堅重點工作有效推進。編制完成了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3400個貧困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作穩步實施。支持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扶貧攻堅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3.8億元、整村推進扶貧資金3.4億元已安排下達。扶貧移民搬遷進展順利,84.7%的年度搬遷計劃對象得到落實。“雨露計劃”培訓人員2.02萬人,完成年度計劃的57%。其他各項扶貧工作進展順利,人民群眾得到了實惠。
二、深刻領會中央決策精神,準確把握推進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扶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和要求
去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將包括羅霄山區在內的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予以重點支持;今年6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兩項重大決策,明確了新形勢下扶貧攻堅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為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天參加會議的38個縣(市、區)都屬于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是全省扶貧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多年的扶貧開發,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由于這些地區投入“歷史欠賬”較多,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于省內其他地區,貧困落后面貌還沒有根本改變。加快推進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扶貧攻堅,是盡快改變貧困落后面貌,讓人民群眾早日過上富裕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是讓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要充分認識扶貧開發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推進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扶貧攻堅。
(一)明確扶貧攻堅的總體要求。力爭通過2到3年的努力,使原中央蘇區和特困地區居民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有明顯改善、縣域經濟實力有明顯增強、人居環境有明顯優化、自我發展能力有明顯增強,為到2020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扶貧攻堅目標、根本改變貧窮落后面貌、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二)明確扶貧攻堅的基本原則。加快推進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扶貧攻堅,要把握好五項原則:一是堅持加快發展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扶貧攻堅,促進片區加快發展,使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是堅持加快發展與改革創新相結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先行先試,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三是堅持加快發展與保護生態相結合。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相協調。四是堅持市場調節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大政府引導和扶持力度,促進各種資源向最困難的地區、最貧困的人口傾斜,確保貧困群體優先受益。五是堅持國家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加大國家資金、政策支持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發揚不等不靠、自強不息和艱苦奮斗精神,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三)明確扶貧攻堅的工作重點。按照國務院文件要求,結合省里實際,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扶貧攻堅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扶貧開發創造良好條件。堅持基礎設施先行,加快建設一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有效解決制約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國省道干線公路改造力度,“十二五”內實現縣縣通高速、縣縣通國道。提高能源保障能力,重點推進一批火電、水電項目,加快變電站和輸電線路的升級改造,實現縣縣有220千伏變電站,增強區域內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重點城鎮防洪工程建設,實現中心城市不低于50年一遇、縣城達到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覆蓋所有鄉鎮的信息綜合服務體系,提高信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二是著力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產業扶貧。產業扶貧是提升貧困地區發展能力、保障貧困農戶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之策。立足當地資源條件和產業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發展現代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加快建設臍橙等果業種植加工基地、優質生豬及肉制品生產加工基地、草食畜禽產業基地、有機山茶油基地、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等種養植基地。充分挖掘貧困地區旅游資源,加快景區和精品旅游線路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休閑旅游,提升貧困地區旅游產業規模和水平,使旅游業成為貧困地區群眾增收的重要來源。因地制宜發展加工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片區中心城市和小城鎮聯動發展,擴大群眾就地就近就業規模。
三是著力解決突出民生問題,保障貧困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加大以土坯房為主的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快推進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國有林農場危房改造,加大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實施力度,“十二五”末基本完成改造任務。整合扶貧搬遷、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避災搬遷移民等政策,對居住在生存環境惡劣、基礎設施極差、地質災害頻發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整體搬遷移民,同時做好移民的定向、定點培訓,安排好就業,切實解決好搬遷戶的后續生存發展問題。做好貧困戶幫扶與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確保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的貧困農戶得到有效扶持,確保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著力抓好人員培訓和科技推廣,推進科技扶貧。大力實施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組織開展貧困家庭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鄉土人才培養、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群眾致富本領。抓好“雨露計劃”的實施,提高轉移就業率和就業穩定率,今年要完成3.5萬人的培訓任務。積極推進科技和產業化扶貧,堅持產業化扶貧與科技扶貧有機結合,通過集中資金扶持發展種養業、加工業,培育一批科技扶貧示范基地,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提高依靠科技致富能力。
五是著力加快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把發展貧困地區社會事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教育事業發展,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力度,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鼓勵優秀教師到貧困地區任教。加快文化事業發展,不斷豐富貧困地區群眾文化生活。加快發展衛生事業,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提高貧困地區基層衛生院、村衛生室診療水平。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低保、農村五保、合作醫療、養老保險、優撫撫恤、社會救助等保障體系,提高貧困地區基本社會保障水平。
六是著力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努力把貧困地區建設成和諧秀美鄉村。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扶貧開發工作的突出位置,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貧困地區一時的發展。以建設和諧秀美鄉村為目標,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優化美化人居環境。深入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繼續實施好農村清潔工程。加強農村重點污染區域專項治理,加快推進廢棄礦山治理和小流域污染治理。在開發式扶貧過程中,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要執行嚴格的限制開發標準,堅決防止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三、加強領導強化保障,確保扶貧開發各項工作扎實推進
推進扶貧開發,關系中央作出的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扶貧攻堅決策部署的落實,關系群眾切身利益,任務重、責任大,必須加強領導、強化保障、形成合力,確保扶貧攻堅順利推進。
一要加強推進扶貧開發的組織領導。省扶貧辦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切實組織、協調好推進扶貧開發的各項工作,及時解決工作中帶有全局性的問題。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工作責任制,堅持領導干部聯系扶貧的制度,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市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加強協作配合,履行好各自職責。各級領導和干部要切實轉變作風,深入扶貧一線,真抓實干,務求實效。
二要形成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強大合力。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分工、各方參與、合力攻堅”的工作機制,深入推進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扶貧攻堅。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工作格局。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行業扶貧責任,將扶貧攻堅納入本行業發展規劃,在行業資金、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同時,要深入推進部門定點扶貧、黨員干部結對扶貧、軍隊支持扶貧、企業參與扶貧、社會各界捐助扶貧,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扶貧,支持扶貧志愿者行動,凝聚形成各方力量支持扶貧開發的強大合力。
三要建立完善推進扶貧開發的政策保障機制。資金投入方面,建立財政資金、信貸資金、社會幫扶資金對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在重大項目規劃布局、資金安排方面,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給予傾斜。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縣及縣以下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市級資金配套。省財政在連續十年每年專項安排3.8億元資金支持的基礎上,進一步統籌集成新農村建設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水利建設資金等各項涉農資金,集中安排扶貧開發重點項目。尤其是重要民生工程項目、重要產業扶持項目、重要基礎設施項目,要確保資金到位。金融政策方面,鼓勵政策性銀行在國家許可的業務范圍內,加大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各商業銀行參與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和特困片區扶貧開發。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合理增加信貸投放,優化信貸結構,滿足有效信貸需求。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鼓勵和支持設立村鎮銀行。產業政策方面,實行差別化產業政策,從規劃引導、項目安排、資金配置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和傾斜。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專項對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產業項目優先規劃布局。土地政策方面,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等方面,注意體現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的支持。
四要有強力推進扶貧開發的督查落實措施。今天來參會的38個縣(市、區),要在省、市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下,在編制好扶貧開發規劃的基礎上,盡快列出扶貧攻堅計劃表,明確每項工作的時間進度和要求,明確每項工作的責任人,一件一件抓落實。省、市扶貧辦要組織人員下到基層開展經常性和專門的督促檢查。要完善扶貧工作考評辦法,形成有效的激勵、督促機制。
抓好扶貧開發工作,既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黨委政府的神圣職責。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充分發揚蘇區干部好作風,抓住機遇、乘勢而上,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切實把扶貧攻堅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好,盡快讓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的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生活。
(本文為2012年7月6日江西省委副書記、省長鹿心社在全省扶貧開發推進會上的講話。題目系編者所加,發表時略有刪節。)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