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金融是農業信貸資金主要提供部門,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出臺的《關于建立國家金融體系的決定》(草案)中,就把農村金融放在重要位置。首先要求國家成立中國農業銀行,其次在全國普遍發展信用合作社,構成以國家銀行為主導,合作金融為基礎的農村金融系統。幾十年來,我國的農村金融事業就是在這一框架下初步成長發展壯大起來的。出乎尋常的是,伴隨著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不斷變化,農村金融走過的道路異常曲折,農業銀行竟有四起三落的經歷,令人值得思考。現將這段歷史真相整理在此,供研究者參考。
第一次成立
(1951.7~1952.7)
1951年,當時新中國的金融業剛組建,中國人民銀行既制定貨幣政策,又經營具體業務,承擔著新中國建設恢復期間百廢待興的資金供給重任,為了貫徹落實“深入農村,幫助農民,解決困難,發展生產”的農村金融工作方針,要求國家銀行必須下推一層,解決農業資金問題。1950年2月2日,第二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有《籌設農業合作銀行方案》的提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南漢宸和副行長胡景沄在1950年10月25日重擬定了《籌設農業合作銀行之意見》,送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局制定方案;1951年 6月22日又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名義申請。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上報國務院批準備案,農業合作銀行于1951年7月2日掛牌成立。
批復文件:《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轉報農業合作銀行籌備經過與開業日期及主要任務請準備案由》一、據人民銀行總行機人字第0229、00136報告(略)稱:“農業合作銀行于二月間開始籌備,現已籌備就緒,期間首先布置召開了全國農村金融會議,該會議已于五月底閉幕,所有決定及一切工作亟待貫徹執行,為適應當前需要,該行擬定于七月二日正式開業。查農業合作銀行系人民銀行所屬專業銀行之一,其主要任務組織推動全國農村金融工作,及負責辦理全國農、林、漁、牧、農田水利、國營農場及合作社的國家投資撥款監理與長期貸款業務。事關專業銀行之建立,特將籌備經過及開業日期與其主要任務轉報,請轉呈備案”。二、經本委審核后,同意農業合作銀行正式建立,請準予備案。
主 任:陳 云
副主任:薄一波 馬寅初 李富春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
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上述報告于1951年7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復:“對農業合作銀行正式建立,準予備案”。
1951年8月10日中國農業合作銀行發出《為本行已奉令正式成立經理、副經理并于即日就職函達查照由》:
奉中國人民銀行總行(51)總銀人干字0578、05005號通知略開: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七日政務院任命何松亭為農業合作銀行經理,羅俊、喬啟明為副經理等因,查本行已奉令于一九五一年七月二日正式成立,為人民銀行所屬專業銀行之一,并奉準規定具體任務為:一依照國家預算執行農業、水利、林墾、合作社的企業機關的投資撥款工作并監督其正確使用;二、依照信貸計劃辦理農牧水利林墾合作社等長期貸款;三、編訂農業合作短期信貸計劃并進行信貸工作;四、組織領導農村金融工作及領導信用合作工作。茲奉前回,除本行經理、副經理遵于即日就職報總行備查外,相應函達,即希查照為何。
經理:何松亭
副經理:羅俊 喬啟明
一九五一年八月十日
當時農業合作銀行是在人民銀行總行的領導之下,根據國家農業建設計劃和合作社發展計劃開展工作。1952年三反運動后,按照中央精兵簡政、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人民銀行精簡機構,于1952年7月撤銷農業合作銀行,農村金融工作歸人民銀行統一領導和管理。為期不到一年的農行,結束了一瞬間的短暫歷史。
第二次成立
(1955.3~1957.8)
1954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向中財委提出關于建立中國農業銀行的請示報告。理由是:在過渡時期為了適應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參照蘇聯經驗,必須建立一個專業的農業銀行,以便把國家的農業信貸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統一組織在國家的政策要求下,有計劃地支持農業合作社運動,打擊直至消滅農村高利貸;農業銀行必須在各級黨政的統一領導下,緊密圍繞農業生產,互促合作和統購統銷等中心任務來進行工作;成立的農業銀行應受中財委的領導,日常工作亦應受人民銀行總行的領導。同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再次向國務院報送《關于建立中國農業銀行的請示報告》,與上次不同點是:前者規定“農業銀行應受中財委的領導。”后者規定“農業銀行接受人民銀行總行的領導”,并要求1954年冬季先把總行和省分行兩級領導機構建立起來。1955年3月,國務院批復農業銀行成立,作為人民銀行總行的一個直轄行,政策方針計劃上受國務院第五辦公室和第七辦公室領導。
按照人民銀行總行向國務院上報的《中國農業銀行暫行條例(草案)》的規定,農業銀行的職能為:一是吸收農村居民、生產互助合作組織、集體農莊和國營農業、水利企業的儲蓄及存款;二是指導和扶助農村信用合作的發展;三是辦理農村農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等生產互助合作組織及個體生產者的長期和短期貸款工作;四是辦理國營農業、牧業、水利企業的長期和短期貸款工作;五是經辦國家預算對農業、林業、水利的基本建設的投資撥款和監督。
中國農業銀行成立后,在人民銀行總行的領導下,按照國家的政策,積極開拓農村金融。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辦理貧農合作基金貸款,有效促進農業合作化進程。貧農合作基金放款就是專門用于解決貧農社員繳納股份基金困難的貸款。所謂股份基金,包括入社當年應由社員平攤的生產費用和主要生產資料折價后應由社員平攤償還的價款。截至1956年10月,全國共發放貧農合作基金貸款7.2億元,解決了近4000萬戶貧下中農繳納入社股份基金的困難。
第二,發放極貧戶貸款,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生活資金困難。1955年農村金融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扶持合作社,幫助貧困農民解決困難,打擊高利貸,與農村資本主義作斗爭”。糾正了個別地區“舊貸不還,新貸不貸”等排斥貧農貸款的方針,農業銀行總行還為此專門下發了《關于極貧戶貸款問題的綜合批復》,規定對極貧戶過去所欠的貸款償還有困難的,所欠利息可酌情適當減免一部分。所謂極貧戶就是指現有貧農中經濟上困難最大的戶,他們由于家庭人口多、勞動力少、家底薄、負債多,或許由于自然災害或人畜傷亡等意外事故,造成經濟生活極為困難,生產生活都低于當地一般水平。極貧戶貸款的推行,對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鞏固和提高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三,辦理農田水利、國營農業、牧業貸款,有效促進了國營農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及少數民族畜牧業發展。
第四,發放生產救災貸款,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農業銀行成立后短短兩年間,全國農貸總量迅速提升,1954年底時只有7.6億元,1957年底便增加到27.7億元。
第五,辦理農村會計輔導工作。1955年4月,黨的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指出,國家的有關部門應當把援助合作化運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求農業部門訓練大量的會計人才。農業銀行根據這一精神,于1956年1月召開了專題會議,把會計輔導作為一項政治任務進行部署安排,為農業合作社養了一大批會計人才。
第六,召開了全國農村金融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彭真和鄧小平接見了會議代表,極大鼓舞了代表們的積極性,對以后幾代農村金融工作者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然而,中國農業銀行在運行中與人民銀行發生了矛盾,再次迫使其又一次撤銷。1957年2月,人民銀行總行正式上報了《關于將農業銀行重新和人民銀行合并的請示報告》,文中指出人農兩行機構沒有完全分開,縣級行和營業所接受兩行領導,人員矛盾較為突出,中國農業銀行很難獨立行使權力,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當時某金融雜志上曾刊登了題為《到底去好呢?不去好呢?》的一篇文章,說的是1956年6月30日上午,義烏支行二十三里營業所朱主任接到兩個電話,一個是縣農業銀行通知他到金華專區去參加農村金融干部訓練班,限期上午到農業銀行支行報到,統一出發;一個是縣人民銀行通知其參加競賽評選委員會議,并限于7月5日下午前去人民銀行支行報到。正在憂慮時,縣農業銀行行長打來電話:“這次學習很重要,并經縣委組織部批準,一定要你參加”。朱主任打電話向縣人民銀行請示時,行長答復是:“你區收貸、儲蓄任務比較繁重,而且此次訓練農村金融干部,不一定非要你參加不可”。剛放下電話,農行行長又打來電話,還沒等朱主任說明情況,話筒里就傳來了指責他執行指示不嚴肅、組織觀念和紀律性不強的批評聲,最后又表態說:“只要你參加會議,一切問題由我負責”。到底執行誰的指示才算是服從領導呢?這位基層營業所主任無所適從。文章最后發問,兩個縣支行近在咫尺,為什么兩個行長不能先商量好,共同作出決定,而非這樣讓下級受苦不可呢?當時矛盾由此可見一斑。
1957年4月12日,國務院正式發出《關于撤銷中國農業銀行的通知》,同年7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發出《關于撤銷中國農業銀行總行的通知》,明確規定:根據國務院文件精神,決定于1957年8月1日正式撤銷農業銀行總行。同時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內設立農村金融管理局,處理農村金融業務。農業銀行合并到人行。剛剛組建的農業銀行在中國農村金融歷史上又一次消失了。
第三次成立
(1963.11~1965.12)
1963年10月,國務院召開第136次全體會議,周恩來總理建議再次成立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6次會議通過決議,批準設立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其背景是,當時國家支援農業的資金有了很大增長,由于在資金使用上缺乏通盤規劃和嚴格的制度管理,也發生了一些浪費資金和挪用資金的現象,使部分資金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主要是把財政部門直接撥付的支援農業資金和由人民銀行辦理的各項農業貸款,統一管理起來,并統一領導農村信用合作工作。
196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建立中國農業銀行統一管理國家支援農業資金的決定》,要求力爭在1963年內把農業銀行各級機構建立起來。在這項決定要求下,農業銀行于同年11月12日宣布成立,再次復出,主導著農村金融的地位。這一時期新成立的農業銀行,制訂規章制度,規范資金管理辦法,按照國務院授予的職能加速工作,一是全面安排支農資金;二是建立貧下中農無息貸款;三是對農貸資金管理實行基金制;四是接辦投資撥款監督工作;五是全面清理1961年以前的農業貸款;六是接辦社隊會計輔導工作;七是整頓信用社,打擊高利貸。
第三次成立的農業銀行,任務繁重,頭緒較多,除完成自身承擔的農業資金管理和貸款發放任務外,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對農村信用社的整頓與建設,打擊高利貸。1962年以后,農村金融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高利貸活動又在許多地方死灰復燃起來,是農村資本主義自發勢力在金融方面的反映。原因有兩個:一是前幾年農業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給群眾生活造成了暫時困難;另一方面是由于近幾年各方面對信用社的工作放松了領導和支持,一部分信用社工作處于半停頓狀態,在農村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中,未能堅守社會主義的金融陣地,發揮應有的作用,給高利貸者利用農民困難,實行高利盤剝留下了可乘之隙。
信用社是黨和政府依靠貧下中農,聯合廣大農民反對高利貸斗爭的重要武器。解決信用社社員生產生活中的資金困難、打擊高利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信用合作形式,組織農村閑散資金,實行余缺調劑。為此,農業銀行成立后,所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開展對信用社的整頓,加強對信用社干部和資金的統一管理,同時經國務院同意,針對有些信用社資金周轉困難的實際,從貸款指標中撥出一定數額的專款,支持信用社打擊高利貸,對當時信用社的發展和穩定農村金融局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964年結合“四清”工作,農業銀行總行在工作安排中,提出了對信用社進行分類排隊,確定整頓的全面計劃和具體實施步驟,分類分批進行整頓,做到“整頓一批,鞏固一批,提高一批”。整頓過程中,相繼幫助信用社解決了許多重大問題:規定凡銀行挪用信用社資金、財產,均應一律退還給信用社;對挪用現金的應如數退還現金,并應付給挪用期的利息;凡占用實物的,應退還原實物,原物損壞或確因工作需要不能退還的,經分行批準可以折價退還;凡挪用信用社資金搞計劃外基建的,均應進行檢查,根據不同情節做必要處理。同時,農業銀行還對銀行干部制定了三條規定:銀行干部今后一律不得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借支或借款;應由銀行開支的費用,今后一律不得由信用社報銷;凡屬不合政策和制度規定的貸款,今后一律不得推給信用社發放。
剛剛建立兩年的農業銀行,由于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在農村基層機構設置政策上的先天不足,再次出現了矛盾。中央文件規定:在區或相當于區的公社所在地,人民銀行、農業銀行合設一個機構,受人民銀行、農業銀行縣支行的雙重領導,以農業銀行領導為主。而具體實施中難免出現偏頗情況,營業所存在多頭領導現象。1965年多數營業所傾向于以農業銀行為主的原則,忽略了同時作為人民銀行基層機構的雙重職責,矛盾日益尖銳化,在經國務院有關領導多次修訂調和方案無效下,兩行不得不提出了合并的要求。1965年10月兩行共同向中央提出合并請示報告,征得中央同意。同年12月人民銀行召開全國分行長會議,宣布了兩行合并的方案,金融業又恢復了人民銀行一統天下的局面。農業銀行又一次不得以退出了中國農村金融歷史舞臺。
第四次成立
(1979.1至今)
1978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農田基本建設會議,李先念在會議上講話提出:“我們考慮恢復農業銀行,以便更好地管理運用農業貸款、支援農業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恢復中國農業銀行,大力發展農村信貸事業。”人民銀行總行1979年1月17日向國務院報送《關于恢復中國農業銀行,統一管理國家支農資金的報告》。1979年2月23日,國務院發出《關于恢復中國農業銀行的通知》中指出:“明確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主要任務是統一管理支農資金,集中辦理農村信貸,領導農村信用社發展農村金融事業”。從此農業銀行才擺脫人行制約,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其主要職能和第三次建立時相差不多。
有趣的是,時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的胡景沄,在1979年12月2日農業銀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分行行長會議的講話中,為了解決農業銀行人員的思想認識問題,很貼切地指出:“農行已有三起三落的歷史了,成立了又取消,取消了又成立,現在是第四次成立。但是也不要因為‘三起三落’就擔心會‘四起四落’,過去分工總是不清,這次把下面營業所,縣以下都歸農業銀行。”說明過去農行建立撤并的主要問題是和人民銀行分工的問題,所以這次成立先決定設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避免以前的矛盾再次發生,為農業銀行順利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四次恢復建行初期,農業銀行同樣也經歷了一番曲折,主要是人農兩行縣一級機構設置中的意見分歧,1979年10月,李先念副總理委托計委副主任段云組織國務院有關部門同志聽取了中國農業銀行行長方皋關于全國分行行長會議有關情況的匯報。大家一致認為,中央已經決定的方針,必須堅持下去不能動搖。會上國務院財貿小組組長陳國棟說:“要向大家講清楚,農業銀行‘四起’后不會‘四落’了。”
關于縣級機構的設置問題,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國務院的通知,使縣一級人農兩行的機構設置與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相適應,農業銀行提出如下三條意見:一是工商業發達的縣,可以分開設立人農兩個縣支行。二是工商業不發達的縣,一個機構掛人農兩個縣支行的牌子,建制歸農業銀行;屬于人民銀行的業務,受上級人民銀行的領導。三是已經分設人農兩個縣支行的,可不再變動。農業銀行將此整理上報了國務院。但同年10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在杭州召開計劃工作會議,否定了上述三條意見,要求人農兩行縣支行全部分設。他們認為縣一級有大量的工商信貸和結算業務,還有全國統一的現金管理、工商基金監督、代理國庫金庫、管理發行庫等工作,這些工作在全國是一個整體,如果人民銀行在許多縣沒有機構,就不能完成國家銀行所擔負的任務。
1979年12月5日人民銀行行長李葆華將討論意見向李先念副主席寫了專題報告。根據人民銀行意見,農業銀行把向國務院的報告做了修改為:“為了保證縣級人農兩行都得到加強,除個別情況外,縣級人農兩行都應分設,機構大小可根據當地兩行任務決定”。至此,人農兩行長期爭論無果的基層機構問題總算有了明確統一的意見。農業銀行以此采取“邊開展業務,邊建設機構”的方針,加快了機構建設的速度,截至1980年底,地區中心支行應恢復295個,已恢復282個,占應恢復的95.5%。縣支行應恢復2231個,已恢復2109個,占應恢復數的94.5%。劃歸農業銀行的營業所23500個,全國農業銀行共有各級分支機構25920個。當時農業銀行共有干部職工27.5萬人。全國共有信用社59500個,脫產職工26.3萬人。農村金融體系中,銀行和信用社加在一起共有85420個。干部、職工53.8萬人,組成了覆蓋我國廣大農村的金融系統。
結語
通過這段歷史,筆者有三點感受:第一,農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的確與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只要農業銀行成立,就賦予它管理農村信用社的職責,農村信用社是和農業銀行在矛盾統一中競相發展的。第二,農業銀行的多次起落告訴我們,一個行業部門的能否長期發展并不取決于本身,它是依附社會政治或經濟體制的變化而存在的。人農兩行的矛盾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從國家每次提出成立農業銀行的時代背景來看,關鍵在于某一時期農業銀行能夠發揮的作用。計劃經濟體制下,其實并不需要農業銀行存在,從1965年一直到1979年人民銀行一家就能夠完成對社會再分配的職能,農業銀行可有可無。第三,和國家權力部門爭高低,只能犧牲自己,因為權力部門不會主動放棄權力,尤其是當你在發展過程中要取代它的時候。人民銀行管理全國金融的霸主地位不是輕易能動搖的。國家需要時,讓你成立你就成立,不需要時,可以立即將你撤銷。這充分表現出實體經濟對政治有很強的依賴性,農業銀行發展過程中的曲折反復,也就在所難免了。
(作者單位:山西省芮城縣信用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