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虛擬和虛假經濟現象侵蝕信貸資金,催生不良貸款的隱蔽性、欺騙性和危害性,還沒有引起廣大金融工作者的警覺。本文從信貸企業微觀層面和借貸關系的角度,具體剖析幾種常見的虛擬、虛假經濟現象,從中深入認識貸款是怎么樣被逐漸“虛化”,成為不良貸款的演變過程,并針對性的提出防范信貸風險的對策。
常見的虛擬、虛假經濟現象及“虛化”貸款
虛擬經濟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的,但虛擬經濟依附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企業有虛擬經濟現象。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客戶,從主觀上想謀求信貸支持,獲得更多的貸款,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才能符合“貸款條件”,獲得貸款資格,進入“貸款籠子”。虛擬價值體獲得信用,必須是在一定的價值體基礎之上再虛擬擴大價值體,在一定的制度、技術及信用條件下,憑空制造或虛增可以用于銀行檢測經營業績、資產實力,作為衡量信用程度、貸款授信的依據。這說明,借貸者要想通過虛擬價值體的方式成功獲得貸款,一般情況下,還必須借助于抵押(質押)、擔保、第三方信用等臺階,借助于銀行信貸工作環節疏忽監管才能實現。一旦信貸工作者在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檢查的某個環節疏忽監管,都有可能讓不良的虛擬經濟價值體這只“黑手”鉆進貸款的“籠子”。
可以把由虛擬、虛假經濟價值體現象所浸蝕的貸款,叫作“虛化貸款”。虛化貸款是物資保證不足或沒有物資保證的不良貸款,甚至是債務懸空的泡沫貸款、損失貸款。本文以一些基層農業發展銀行貸款中出現的幾種常見情況為例對虛擬、虛假經濟現象及貸款被虛化演變過程和形式進行分析。
虛擬、虛假抵押物品價值誘獲超量貸款
農發行常見的被信貸企業用于虛擬、虛化價值的大宗抵押物品有土地、房屋、機械設備等財產。以土地為例,有些企業以支付比規定更多的評估費及好處,謀求獲得評估公司作出企業抵押物品超高估值的評估報告,以此超值抵押獲得超量貸款。評估公司評估師,取其比當時當地域的土地最高評估市值,再加上最高比例的“漲價因素”進行概算預期。如某農產品加工企業一塊縣郊區農村的土地,評估取其比當時當地域平均市值高50%的最高值,再加上預期上漲30%的價格[(1+50%)+(1+50%)×30%]=1.95。《評估報告》反映這塊土地的評估值人為的增加了95%。即使是銀行按評估值的70%計算可抵押貸款額(1.95×70%=1.365),那么也比這塊地正常概算有效值多36.5%。暫且不說形成風險后這塊土地能否如期按照評估值變現的可能性,但可以肯定地說,這筆貸款的抵押資產價值在發放貸款時就已經被“虛化”了36.5%,同時也相當于出現了36.5%的“虛化”超量貸款,為后期的處置償債埋下了隱患。
虛擬、虛假商品價值誘獲超量貸款
農發行常見的被信貸企業用于虛擬、虛假收購、加工商品價值的商品主要有糧食、棉花、油料等農產品。主要途徑有兩個渠道:一種是在申報年度(或季節性)流動資金貸款資料中,虛擬營運資金,業務數據(包括在賬務中和申報貸款資料中配套虛擬、虛假);一種是在收購過程中虛開收購憑證,虛增收購庫存值。
核定企業年度流動資金貸款額度=企業營運資金量-企業自有資金-其他渠道提供的營運資金
營運資金量=上年度銷售收入×(1-上年度銷售利潤率)×(1+預計銷售收入年增長率)÷營運資金周轉次數
因此,有些企業主要是在“營運資金量”上做虛擬、虛假文章,把營運資金量人為做大,做到想要得到貸款額度的程度。有些企業為了把營運資金量做大,先人為的把“上年度銷售收入”虛增擴大,加大概算基數,再過高的設定“預計銷售收入年增長率”、減小營運資金周轉次數,直至虛擬計算達到所需貸款額度。這種作法叫“反推概算虛擬、虛假法”。有的銀行信貸人員對企業貸款申報資料審查不嚴,甚至根本不深入企業認真進行經營業績、賬務數據真實性檢查,照搬企業申報資料的有關數據進行概算貸款需求額,為企業申報貸款額度。進入上級行貸審會后,一般是就資料審貸,對于經基層行初審上報資料中有虛擬夸大的數據是很難發現的,也很難把經過“計算公式”概算結果推翻。有的企業就是這樣年復一年,在銀行信貸人員忽視監管的情況下,虛擬夸大或減小審貸參數,既誘獲高的信用評級,又誘獲超量貸款。有的企業在獲得農產品收購鋪底資金貸款上,搞虛擬、虛假預期,過高地虛增預期收購量和虛增收購價格。而銀行發放了收購鋪底資金貸款和后續貸款后,不及時掌握真實的收購進度等情況,不及時嚴格地進行貸款審結工作,留給了企業擠占挪用收購資金貸款的漏洞。甚至有的企業虛開農產品“收購碼單”和“入庫單”,直接虛增收購入庫商品值。由于收購處于進行過程中,加之糧棉油等農產品的倉儲情況復雜,庫存量檢測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信貸人員疏忽及時嚴格的庫存檢查,只憑核打虛開的“收購碼單”和“入庫單”發放貸款,勢必形成庫貸差額,等到一定時間后發現,就成了空庫貸款問題。
虛擬、虛假貸款衍生物品價值誘獲重復貸款
農發行常見的信貸企業用貸款衍生物品價值,作為抵押物獲得重復超量貸款的情形主要有三種:用貸款收購形成的庫存商品實物,用公司股東的股票等有價證券,用派生存款作為“以存約貸放貸”的條件。
企業正常的庫存商品實物是完全可以作為銀行貸款抵押(質押)物的,關鍵是看該企業所用抵押(質押)的庫存商品與該銀行貸款形成的對應關系及其債務積欠情況。比如有的企業用前期貸款形成的庫存商品,且在沒有償還或只部分償還貸款,甚至用在期抵押(質押)的庫存商品、物質的情況下,再用于申報抵押(質押)獲取后期新一輪貸款。這種抵押(質押)不是真實有效價值上的可靠抵押(質押)。這樣做,實際上是用一筆貸款衍生的庫存商品、物資重復獲得兩筆甚至更多的貸款。
股份公司的股票或股份公司股東持有的股權,是一種有價證券,正常情況下是可以買賣或作抵押品的。如果該股份公司背著一身債,公司的主要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已被抵押的情況下,再用大股東的股權或股票到有債務關系的銀行或其他銀行進行重復抵押新的貸款,這實際上是重復抵押。前期財產抵押貸款加上后期股權或股票抵押貸款數額之和,超過了公司有效資產的數額,成了嚴重的資不抵債公司。在公司資不抵債處于關停、宣告破產時,銀行必定為公司的破產代價“埋單”,承擔大量貸款損失。
企業存入銀行賬戶的資金,是貨幣價值的實體,只要不是貸款派生的存款,就是企業最具流動性的真實價值,它完全可作為貸款“第一質押物”。但有的企業在銀行搞“以貸引存”的鼓勵下,積極配合玩“以存約貸”的游戲。銀行瞄準的是存款增長、利差收入和對經營績效指標考核的好處,而有的企業則瞄準的是獲得虛假信用,以派生存款誘餌借到新的更多的貸款,“以銀行的錢變更多銀行的錢”。這樣的企業一旦在經營陷入困境,難以獲取新一輪貸款時,資金鏈條斷了,無法經營下去了,面對一大堆債務,便想方設法抽走所剩有效的活性資產,把一個資不抵債的爛攤子拋給銀行。
虛擬、虛假虛假經濟行為的定性與監管
只有對負債對程中虛擬、虛假經濟現象及其行為作具體的定性分析,才能進一步區分相關情型,引起警覺,對癥下藥,綜合治理。
虛擬行為與欺詐行為的本質區別
虛擬行為和欺詐行為可區分為正常虛擬、不良虛擬和虛擬欺詐三類。正常虛擬是經濟、金融活動中正當行為。負債過程中正常虛擬經濟現象行為的基本特征:信貸客戶或借款環節中的有關評估、公證、審計等具有提供證據效力的部門單位,對企業的業務經營活動中商品、物資、貨幣等價值體的價值數據、經營業績等狀況進行依規依法的真實性的計算、預期和報告,對企業實有資產、財務狀況、經濟合同、信用程度進行真實的評估、認證、審計報告,給銀行提供真實可靠的審貸參考依據,為依法追債維權提供法律參考依據。
不良虛擬也可叫“參假性虛擬”。它是處于正常虛擬行為與欺詐行為之間的“危險狀態”。負債過程中不良虛擬經濟現象行為的基本特征:虛擬過程中所采用的申報貸款相關參數及依據有明顯的主觀隨意性,有違規操作和一定情節與后果的虛假表現。
虛偽欺詐,其情節較輕和后果較輕者,一般作經濟糾紛、民事案情處理。情節較重和后果較重者屬于違法犯罪行為必定受到懲處。負債過程中虛偽欺詐經濟行為的基本特征:一是行為上自始至終有主觀故意性,以自身獲取貸款,損害銀行利益為目的行為,并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后果。二是有作案實施的過程,采用各種技術、工具手段,利用第三方信用或借貸過程中相關部門提供的偽證據等隱蔽性、欺騙性較強的手段進行。三是與相關利益方串通合伙欺詐。如利用他方倉儲實物,為本企業作為提供給銀行進行庫存實物檢查和審貸依據后獲得貸款等。四是無中生有或故意夸大做假。如虛開農產品收購碼單和入庫單,騙取銀行按收購入庫商品進度發放貸款等。
信貸風險的類別與量化分析
一家企業不良貸款的最終形成和最終造成損失的程度,不是簡單地由不良貸款“量”來決定的,而主要是由不良貸款“質”來決定的。所謂不良貸款“質”,是指不良貸款內部的結構性質,即一般型不良,還是惡性型不良。并且還取決于企業的“動機”,即在形成不良貸款事實的情況下,對待銀行債務的處置態度和行為。也就是說,企業法人代表等高管層人員的道德風險,高于其他風險,并最終起決定作用。
可以給各種信貸風險下個判斷式的結論:(1)道德風險高于其他風險;(2)有與銀行人員不正當關系的道德風險,高于企業單方面道德風險;(3)信用方式貸款風險,高于抵押(質押)擔保方式貸款風險;(4)各種“虛化”貸款中,不良虛擬貸款風險,高于正常虛擬貸款風險;虛偽欺詐貸款風險,高于不良虛擬貸款風險。
具體分析虛擬、虛假經濟現象催生不良貸款的風險度,其一,把“虛化型負債”分為三種類型:即A型(正常虛擬誤差占貸、其他非道德風險占貸、非信用方式風險占貸)、B型(不良虛擬占貸、信用方式風險占貸)、C型(虛偽欺詐占貸)。其二,設定三種類型不同風險系數值:即A型為1,B型為2,C型為3。其三,設定風險貸款占企業總貸款的風險值,即風險貸款額每占貸款總額5%,為1個風險值。
如某企業積欠1000萬元貸款,其中沒有物資保證的虛化型風險貸款200萬元(A型占貸150萬元,B型占貸50萬元)。
該企業虛化貸款風險度=〔150÷(1000×5%)×1+50÷(1000×5%)×2〕=3+2=5。
當A型占貸50萬元,C型占貸150萬元時,
該企業虛化貸款風險度=〔50÷(1000×5%)×1+150÷(1000×5%)×3〕=1+9=10。
上述兩者比較,雖然虛化型貸款額都是200萬元,都占總貸額的10%,但由于后者有欺詐占貸,風險系數值高,因此風險量度比前者高一倍。
為了進一步量化和跟蹤監測信貸風險,我們把貸款風險值設為“χ”,χ等于A、B、C三種風險值之和,即χ=A+B+C。并將“χ”劃定為五個風險警界區:即正常(χ≤2.5),關注(2.5<χ≤5),不良(5<χ≤8),高險(8<χ≤10),重證(χ>10)。
信貸風險監管的重點及措施
信貸風險監管的“六個高度重視”:(1)高度重視企業道德風險防范工作。把道德風險擺在其他風險更突出的位置上進行防范和監管。(2)高度重視不良虛擬、虛假現象催生不良貸款的隱蔽性、欺騙性和危害性,把企業人為的“虛化貸款”作為形成不良貸款的重點防治。(3)高度重視企業用于貸款授信、貸款審批和使用過程中一切必要條件的真實性、有效性的檢查和監管,重點監管用于抵押、質押、擔保等物品上的價值體及業務經營數據不良虛擬、虛假、欺詐行為。(4)高度重視有道德風險企業的信貸資產保全工作,建立和運用法律事務維權工作機制。不失時機地追索債務,避免貸款損失。(5)高度重視銀行信貸人員的職業道德和遵紀守法教育,把廉潔從業和保守信貸秘密作為信貸監管的重要問題抓落實。(6)高度重視和嚴厲懲處不良貸款中發生的信貸工作違規操作、失職瀆職行為。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岳陽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