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中,各種標準往往是把“雙刃劍”,使用妥當則既保護了消費者食品安全,又促進了本國農產品出口和農業發展;但如果使用不當,以“標準”之名而行“壁壘”之事,則割回來的刀刃也不失之鋒利。
所以在積極構建的農產品國際貿易體系中,不難看到兩國共同努力致力于制定彼此認可的技術標準和建設信用體系。蔬菜大省山東就曾耗時3年,為菠菜、大蔥等16種主要出口農產品制定了種植操作地方標準,以便于與國際標準對接;稻米之鄉江西省在綠色大米示范區建設中,生產規范向國際標準看齊;另外,各地農業龍頭企業紛紛開展國際質量體系認證,以取得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除此之外,2011下半年沸沸揚揚的“血燕造假”事件,也給高端農產品貿易中的標準制定和對接帶來了新契機。近日,馬來西亞與中國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共同簽署了一份關于搭建農產品流通合作平臺的聯合聲明,試圖找尋出高端農產品貿易中的標準對接之路。
談及這份聯合聲明,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馬增俊認為,在中馬雙方的農產品流通合作平臺搭建完畢之后,將有力保障燕窩等高端進口農產品的質量,提振中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同時促進馬來西亞對華農產品出口的良性對接?!斑@個中馬農產品流通合作平臺將以網站為基本載體,現在的構想是將中國國內具備實力和誠信等級較高的農產品貿易商、貿易公司以及批發市場等,放入一個國內統一的標準化信用體系,而這個信用體系與馬來西亞是互通無礙的。”馬增俊向記者介紹,這是將中國國內的銷售渠道進行一次“標準化”,而在馬來西亞,則是由馬來西亞農業部負責農產品的“產區細分、等級評定以及對生產商、經銷商進行技術標準的判斷?!蹦壳暗募夹g標準體系建設中,已經包括了燕窩等高端產品,而在未來構思中,“榴蓮、菠蘿蜜、木瓜等特色水果類、以及馬來西亞主產的清真食品也將納入其中”。
姚木春是北京姚記海山城鮑翅商行的總經理,他告訴記者,在聽說這次與馬來西亞農業部門的貿易標準洽談之后,便立刻感到了“很大的商機”,“血燕事件令中馬兩國的燕窩生產者和貿易商蒙羞,假如能制定出兩國從官方到消費者均認可的標準體系進行無縫對接,那我想,燕窩產業翻身不難。”
馬增俊告訴記者,“屆時,國內各主要馬來西亞農產品進口商的進貨量和銷量都將成為公開的信息,而對于熱帶水果與清真食品這類需大批量進貨的農產品,比如馬來西亞的榴蓮有20多個級別排位,則會按照級別和產地,進行詳細的介紹和進貨商管理,避免以假亂真和以次充好事情的發生?!?/p>
入世之后,中國按照承諾大幅開放了農產品市場,農產品關稅削減幅度高達72%,進口關稅降到15%,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農產品市場成為國內開放程度最高的領域之一,馬增俊告訴記者,在如此大環境之下,中國需要從“能管起來的開始管起,”實現高端進口農產品流通領域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