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山東登海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員,被譽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他曾培育出100多個優良玉米雜交種,實現了玉米單產從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多次刷新夏玉米高產紀錄。然而今年的兩院增選院士結果公布,李登海落選了,從而引發了公眾對這位農民科學家的關注。
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保持者
1979年秋,在山東省萊州市后鄧村的一片農田里,一個轟動全國的紀錄誕生了。
一種名為“掖單2號”的玉米,創下我國夏玉米單產 776.9公斤的最高紀錄。而它的創造者是一個年僅31歲、只有初中學歷的李登海。此舉,讓李登海一躍占據了中國玉米研究的巔峰。
李登海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是在“文革”以前,初中畢業后,他就趕上了那十年。現在,他的履歷表上填寫的“大專”學歷,是函授得來的。
然而,他卻開創了我國緊湊型玉米育種先河,有52個品種通過國家和有關省市審定,獲得44項植物新品種權和10項專利。他的科研成果不是為了用于在國內或國外知名期刊發表的巨著宏論,而是大批直接用到生產實踐上的良種。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李登海育成的“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種,成為我國跨世紀的主推品種。登海9號玉米新品種,具有優質、高產、多抗的突出特點,其產量比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掖單13號”還增產11.4%。
經國家審定,登海9號系列適宜在東北、黃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區種植。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登海9號累計生產銷售5624.08萬公斤,累計推廣面積1874.69萬畝,累計增產糧食11.40億公斤,累計新增社會效益11.4億元。登海9號具有較高的淀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產企業的青睞。
在北方,玉米育種一年只能一次。為加快實驗速度,李登海連續30年冬天到海南搞加代育種一年育種三次,相當于將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長了3倍。
為此,來自奉行孝道的孔孟之鄉的李登海有近30年沒能在萊州家中與白發蒼蒼的老母親過春節。而他研究的玉米品種7次刷新我國夏玉米高產紀錄,2005年創畝產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并保持至今。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種,使我國土地由每畝養活 1個人提升到養活4.5個人;他的玉米種子已累計在全國10億畝土地上推廣,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00億元。
他先后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41項,先后獲得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國發明創業特等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和稱號。同時,他還是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只有登海才具國際競爭力”
鏡頭再次拉回到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那個動蕩的歲月。
初中畢業后,回鄉務農的李登海因為表現好,被選進村農科隊當上了農民技術員。隨后,在1974年,李登海被村黨支部推薦到萊陽農學院(現在的青島農業大學)進修。
那時是“批林批孔”正如火如荼的年代,李登海不顧別人批他走“白專道路”,埋頭扎進了知識的海洋,利用一切時間拼命學習育種和栽培理論,為日后留下了深厚的知識積累。
一晃,動蕩的年代結束了,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
1984年,正當原農科隊的同伴們在自己責任田里謀劃“發家致富”的時候,李登海卻帶著幾個光棍漢和毛頭小伙子,在自家的廂房里辦起了“掖縣后鄧農業實驗站”。那時,幾乎沒有任何來自政府、社會的鼓勵與支持,有的只是白眼和嘲笑。
盡管“實驗站”十分簡陋,甚至有些寒酸。只有幾間老屋,數條麻袋與籮筐,還有就是锨、镢、犁、耙等這些最原始的農具。而這里卻最最珍貴,因為這里有李登海視若珍寶的數千份玉米育種材料。
就是這個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實驗站,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民營農業科技企業的雛形,后來更成為農業部“育繁推銷一體化試點單位”。
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全國種子行業不斷放開,各級育種科研單位和各類種子公司紛紛改制走向市場,國外種子公司也大舉殺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1997年,李登海斥資2400萬元,買斷了全國頗有影響的當地種子公司,組建了萊州市登海種業有限公司。第二年,他增資擴建成萊州市登海種業(集團)有限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邁出了加速企業發展的第一步。
然而,僅僅幾年之后的2000年,李登海又毅然決定,將萊州市登海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整體變更設立為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義無反顧地殺入資本市場。
從“只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的“科技個體戶”,到發展壯大成為正式上市的全國種業五十強的現代化種業公司,李登海用了不足20年時間。
現在,他還在將他的“經典作品”精心打磨,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強、做精,成為全國種業五十強名副其實的“前三甲”。
當李登海應邀赴美國考察時,接待方為他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當國際種業跨國“大鱷”兇猛而來時,李登海更是被寄予厚望:國內的競爭對手也不禁慨嘆,中國加入WTO后,只有李登海領辦的登海種業才具有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后半生再為國家增產億噸糧”
在國內,李登海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齊名,被種業界譽為“南袁北李”。他不僅是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專家、研究員,而且兼任幾所農業大學的碩士生導師。在中國育種界(不僅是玉米育種界)李登海取得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
李登海不僅收集了大量的種質資源,而且自己創新培育了大批骨干玉米自交系(指單株玉米經多代自交后產生的基因較純的后代群體),被全國眾多育種單位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緊湊型玉米的育種和高產培創方面,連續不斷地創出新業績、創造新紀錄,用實踐確立了自己在育種界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緊湊型玉米育種之父”。
為進一步提高種子的生產質量,登海種業先后在甘肅、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寧夏、新疆等地投資建設了自己的生產基地和子(分)公司,使企業規模迅速擴大。在國際合作方面,與美國先鋒公司合資成立了由登海種業控股的“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
超級玉米選育是登海種業主持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登海種業通過種質資源的自主創新和多年堅持,在我國率先育出了超級玉米新品種。這類超級玉米具有根系發達、穗位低、抗倒伏的特點,并具有1100公斤以上的高產能力和1000公斤以上的穩產能力。
李登海滿懷希望地說:“超級玉米推廣之后,每畝至少多收100多公斤。我國種植玉米約4億畝,幾乎都是雜交玉米。如果約4億畝地都種超級雜交玉米種,那就多增產400億公斤玉米,夠兩億人一年的口糧。我要育出更多更好的高產玉米新品種,力爭在我的后半生再為國家增產1000億公斤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