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給我這個機會,特別是剛才兩位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對我很有啟發。最近一段時間我集中學習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會議提出了明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要穩中求進的重要指導思想,也就是說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怎么樣更好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結合會議主題,我想談一下2011年的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從宏觀經濟形勢和全球農業形勢來看我國農業2011年的發展,有兩個比較、兩個亮點、兩個波動。
——兩個比較。最近參與起草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相關文件時,我一直在思考2011年的農業形勢問題。我們說2011年農業形勢好,首先是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表現非常好。2011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11424億斤,實現了“八連增”,其他主要農產品包括棉油糖、肉蛋奶、菜果茶、水產品的產量都有所提高。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對于整個宏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順利實現宏觀調控目標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其次,我國農業形勢表現好,是相對于全球其他國家來說表現非常突出。在全球糧價普遍高漲的情況下,我國糧食價格并未出現明顯波動,這對于遏制國際市場價格過快上漲、確保全球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個亮點。第一個亮點是農產品全面豐收,糧食產量實現八連增。第二個亮點是農民收入延續了上年以來的好形勢,增幅可能繼續高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性收入。2011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了5875元,扣除物價以后增長了13.6%;同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增幅是7.8%,低于農民現金收入5.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沒有大的意外的話,在上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基礎上,2011年農民收入增幅將再次超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這是兩個亮點。
——兩個波動。一方面是市場波動,主要是大宗農產品特別是菜籃子產品、鮮活農產品的供需總量難以平衡,多的多、少的少,表現出市場不均衡。另一方面是價格波動。國強同志是研究這方面的專家,他會給大家提出新的見解。我查了一下相關資料,2011年1-4月全球糧食價格指數同比上漲71%,10月份上漲趨勢才開始減弱。相對于全球農產品價格波動,我國農產品價格特別是主要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是比較平緩的,但也要看到,一些菜籃子產品價格波動還是比較大。比如生豬價格上半年持續高企,最近一段時間又不斷下降。有人提出為什么農產品價格變化這么大?其實是成本上升、需求拉動、游資炒作、國際傳導等因素共同影響供求關系的結果。我一直認為,我國農產品長期以來面對的不是供給不足的問題,而是需求變化太快的問題,也就是說更多的是需求因素而不是供給因素。從最近這半年尤其是這兩個月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如果是供給不足導致價格上漲,那么現在農產品價格應該繼續維持在高位,問題是最近部分農產品價格又出現了持續低迷,也就是說供給又過剩了。原來我覺得由期貨市場、現貨市場組成的市場體系好像已經很健全了,能夠使信息充分共享,避免市場波動、價格波動了,但是現實情況并非如此。
結合這個大的形勢,我主要講幾個觀點:
一、農產品供給既要注重自給,也要關注進口問題
從農產品供給特別是糧食供給的角度看,目前有兩個基本判斷。一是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這個狀態并不能因為2011年糧食產量達到11424億斤而有所改變。二是盡管2011年人均糧食產量再創新高,但并沒有改變今后一個時期糧食供給仍然偏緊的狀況。
從糧食需求的角度來看,有幾個問題可能會長期存在。首先,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需求增加。2000年-2010年,我國人口總量增加了7390萬,雖然今后每年增加的絕對量可能會減少,但在人口拐點沒有到來之前,人口總量還會不斷上漲。其次,現在全國有2.9億流動人口,其中1.53億是跨鄉流動半年以上的勞動力,他們過去是農業生產者,現在變成了消費者,這種轉變性需求是不可逆轉的。第三,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需求增加。人均1000美金和人均4500美金的食物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 1985年我國人均奶消費量是2.4公斤,2010年達到了26公斤,這種食物結構的變化對糧食供給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這也是不可逆轉的。第四,糧食能源化帶來的間接需求從長期來看更是不可逆轉的。今天早上來的時候,我還跟國強同志討論這個問題,現在巴西把50%以上的甘蔗用于生產工業酒精,美國去年把1.28億噸玉米用于生產工業乙醇,占美國玉米產量的40%。也就是說,原本人吃馬喂的糧食變為了機器吃、汽車吃,這種轉變也是不可逆轉的。
與此同時,保障農產品供給難度不斷加大。農產品供給現在一方面依靠自給,一方面依靠進口。自給受約束的因素比較多。2010年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了24億畝,已經沒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了。農業科技遇到的障礙也很多,包括創新、轉化、推廣、體制機制、人才等五個方面的問題,解決起來并不容易。比如農業科技創新方面,近期沒有像雜交水稻這樣革命性的種業創新。實際上,最大的挑戰來自如何兼顧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我們只有18億畝耕地或者24億畝播種面積,既要保糧食,又要保菜籃子產品,還要保棉花、保其他農產品。怎么擺脫資源要素的制約,這是一個問題。
既然靠自給解決不了問題,就要通過進出口予以調節。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的十年間,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依存度越來越高。最令人擔憂的是,出口依存度越來越低,進口依存度越來越高。10年前剛入世的時候,我們出口的多、進口的少,現在是出口的少、進口的多。我國農產品出口依存度10年前是8.5%,2010年是8.0%,下降了0.5個百分點;進口依存度10年前是6.4%,2010年是11.9%,上升了5.5個百分點,這是不太令人樂觀的現象。再細致一點看,目前不少大宗農產品的依存度已經比較高了。比如2010年大豆進口了5480萬噸,對外依存度達到了80%。棉花、乳制品、豬肉等農產品都有進口,現在70%的高端乳制品屬于進口產品,最近還開始從美國、加拿大、丹麥進口豬肉,價格不高于國內的。我認識一個做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商人,他說過去都是進口雞爪子、雞腸子、豬腸子,現在開始進口高端的肉制品,特別是高端牛肉、豬肉。我們現在進口的農產品,如果折算成種植業產品,需要占用8.9億畝播種面積,占我國全部播種面積的36.9%,國強同志算的賬比這個還要大一點。因此不管是自給還是進口,滿足農產品需求的壓力都越來越大。總體上看,農業資源已經捉襟見肘,農產品需求不斷波動使價格波動越來越頻繁。盡管糧食產量實現了八連增,但是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二、針對目前農業的形勢,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農業生產方式不僅影響到生產問題,更影響到流通問題。面對一個大市場,你能仰仗2.4億分散的農戶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嗎?要保障糧食安全、保障供給,提供商品糧,一定是寄希望于規模化的種田大戶和產業化經營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其他新型經營主體。
我2011年在安徽調查時發現,主要農產品生產特別是商品糧的生產不是靠一家一戶。一家一戶的生產只能解決自給問題,真正提供商品糧的是承包了50畝、500畝甚至更多土地的種田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他們非常關注降低生產成本問題、應用先進科技問題和價格變化問題。一般農戶種個三五畝地,對生產成本、農業科技不會太在意,但當他發展到50畝、100畝的時候,就一定有意愿采用先進技術,一定要通過社會化服務來解決一些問題,這是從生產角度來觀察。從流通角度來講,大家就更清楚了,一家一戶面對市場的話,必然難以應對市場和價格的波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轉變農業生產方式,通過扶持種養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把農民組織起來,促進農民分工分業,改變千家萬戶的小農經濟,逐步實現規模化、專業化,解決生產流通中的困難。
三、現在新型經營主體遇到的問題千差萬別,但一個共性問題就是貸款難
種養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和分散的小農戶存在一個很大的區別。分散的小農戶經營規模小,不需要信貸支持,也可以不找保險公司,但一旦規模做大了,他們一天都離不開金融部門的支持,對保險也充滿了渴求,希望能利用保險解決自然風險問題。但這里面又有一些新的問題,簡單講,要讓金融部門對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發放貸款,就一定要有專門的金融扶持政策,比如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減免稅收、定向補貼等。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但力度仍然不夠大,調動不起金融機構支農的積極性,在這方面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四、高度重視市場建設
目前農產品的貿易形式還比較單一,主要停留在一般的現貨貿易,當然也比較重視批發市場。但我一直在想,我們國家的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平抑波動的功能目前是什么狀況?發揮的作用怎么樣?我的意思是說,應當建設一個完整的、功能齊備的市場體系,包括現貨市場、批發市場、期貨市場。但目前期貨交易的功能發揮得還不夠,遠遠滿足不了生產者的要求。在新形勢下強化市場體系的建設,現有的工作可能還剛起步,包括市場信息司的成立,相對于農業部其他司局,這個部門可能現在是少年期,下一步到青年期、中年期的話,它的功能作用就會越來越大。
不管是解決供給問題,還是解決市場價格波動問題,都要有一些新的政策工具。現在生產領域的政策框架已經逐步形成,比如價格政策、補貼政策等等,更多的是針對生產者的政策。也有一些政策是針對流通環節的,但是在市場構建方面,在信息發布方面,特別是流通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們還有沒有更多的政策工具?我們現在遇到的挑戰遠遠比機遇大,政策工具是不是準備充分、應用得當,是需要下大功夫來研究的。
時間關系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