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是糧食喜獲大豐收、再上新臺階的一年,是農民收入增長最多、增幅再次超過城鎮居民的一年,是農業農村經濟捷報頻傳、全線飄紅的一年,也是廣大農業工作者、農業科教人員和億萬農民群眾倍感欣慰、引以自豪的一年。糧食生產登上歷史新臺階,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民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平穩,特別是在2011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市場環境異常波動、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不僅創造了糧食總產的新記錄,也創造了糧食單產和糧食人均占有量的新記錄;不僅夏糧、早稻、秋糧季季增產,而且水稻、小麥、玉米各主要糧食品種樣樣增產,取得了極不尋常的顯著成績,有力保障了農產品供給,為抑制物價過快上漲、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贏得了主動,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家的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近期農產品市場的基本形勢
據我部監測,2011年12月26日-2012年1月1日全國批發市場價格,豬肉為每公斤23.88元,環比漲0.4%。雞蛋每公斤8.29元,環比跌0.1%。牛羊肉為每公斤35.74元和44.44元,環比分別漲0.1%和跌0.1%。重點監測的28種蔬菜均價為3.42元/公斤,環比漲1.8%。上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麥、玉米、大豆最近期貨合約收盤價周平均每噸為238美元、252美元和439美元,環比分別漲6%、5%和4%;泰國100%B級大米曼谷離岸價周平均每噸為588美元,環比跌4%。國有糧企中晚秈稻收購均價每百斤132.44元,環比漲0.19%,同比高17.31%;粳稻收購均價每百斤140.73元,環比持平,同比低3.47%。
2011年批發市場農產品價格走勢總體呈現“兩降一升”態勢,一季度受春節影響價格較高,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和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分別為187.36和187.35,二季度價格水平有所下降,分別降至184.04和182.92,三季度受蔬菜、豬肉和雞蛋等產品價格上漲影響,價格指數也漲至年內高位,分別為195.65和196.67,四季度,由于秋菜集中上市以及豬肉、雞蛋價格回落,指數出現下降,分別降至188.00和187.24。從四季度價格走勢看,10-11月價格指數下跌,12月有所回升。10月份,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和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分別為190.98和190.80,11月跌至184.46和182.88,12月回升至188.57和188.04。進入去年四季度以來,小麥、玉米、大豆市場交易趨淡,價格下行壓力較大;生豬價格波動,2012年上半年可能步入下行通道;牛羊肉消費需求不斷攀升,產能提高難度很大;漁業受去年旱災影響,2011年養殖季節苗種供給可能趨緊;馬鈴薯、白菜等部分農產品價格去年大幅波動。
2011年春節來的早,對農產品的市場供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業部組織調研組赴廣西、海南等主要冬菜生產基地進行了考察,通過調研我們感覺主要品種的蔬菜生產穩中有升,產量也在穩定增長,因此兩節期間的蔬菜供應是有保障的,價格可能會受年底的影響而有所上升。包括“兩會”期間北京市場的供應也是有保障的。
二、當前農產品市場運行新情況、新問題
近幾年,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周期縮短,價格高低急速轉換。農業生產經營領域面臨著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產區與銷區難以有效銜接的矛盾、信息擁有者和信息使用者不對稱的矛盾,出現了糧食豐收糧價上漲、農民賣難和市民買貴同時存在、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農民因盲目生產而遭受損失等情況。針對這些新矛盾、新情況,我們對農戶的營銷能力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發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問題:
(一)農產品信息“上了天”,但是沒有入戶。當前,農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已經成為是價格暴漲暴跌的公認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現為,一方面,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時農民嚴重缺乏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不了解市場需求,不知道種什么;不知道賣給誰,不敢擴大生產;不知道市場行情,賣不了好價格。另一方面,基層農業部門面向農戶的信息服務功能尚未建立。全國縣級農業部門中只有46%設立了市場信息機構,農民無法就近得到最需要的市場信息。雖然目前發布信息的部門也不少,發布的信息不少,但農民反映,這些信息幾乎都“聽不懂、看不到、用不上”。因此,2011年要努力提高面向農民的信息服務能力,健全生產、批發和零售三個環節的價格監測體系,及時發布農產品監測預警信息,加強生產者價格信息采集與供給,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
(二)農戶的營銷能力和生產能力不對稱。2011年以來,“菜賤傷農”的現象已經多次出現,從五月的部分葉菜滯銷,十月初的大蒜、大姜價格下滑,再到現在的白菜,菜農的利益受到很大損失。媒體和經濟學家分析了不少原因,有供求關系方面,有投機炒作方面的。一些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采取措施幫助農民銷售,新浪網也干起了圍脖賣菜的義務勞動。近期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參與了土豆種植,也擴大不少,也賣不掉,也盲目啊。其實政府也不可能替農戶作主種多少,否則就違背市場經濟原則。有人借用蛛網理論提出,在市場自發調節的情況下,鮮活農產品市場經常發生蛛網型波動,從而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性。2011年以來,農產品發散型蛛網波動的現象頻發重發,農戶和市民損失不小,消除或減輕農產品在市場上經常出現的這種蛛網型波動的現象有兩種方法:一是運用支持價格、或限制價格之類經濟政策對市場進行干預;二是運用期貨市場來進行調節。應急銷售是救濟措施,價格措施和期貨措施值得研究。我的問題是,農戶是農業經濟的市場主體,其經營能力的提高是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標志性目標。但我國千家萬戶的農戶,其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有絕非易事,因此市場經濟發展了多年,這個問題一直沒人研究、沒有措施,目前蔬菜價格暴漲暴跌無不與農戶經營主體能力不強相關,菜農“農戶營銷能力”太低,一家一戶生產能力沒有匹配一家一戶的營銷能力。難道因為千家萬戶太多太難就不研究了不扶持了?難道等到農業規模化實現以后再解決嗎?1978年以來,在計劃經濟體系下、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這一問題還不突出,農戶用不著考慮銷售問題,但統購統銷制度的取消把農戶直接推向市場。現在農戶的營銷能力和生產能力很不對稱、很不匹配,以至2011年出現菜爛到地里的情況,這促使我們思考在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如何同步提高農戶的營銷能力。不僅要考慮單個農戶的營銷能力,種田大戶、專業合作社、包括農業企業都要進行統籌考慮。
(三)媒體介入農產品營銷的經濟學作用亟待評估。2011年內蒙古土豆滯銷,媒體介入后為內蒙古土豆銷售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媒體、網站、微博經常發布一些滯銷賣難的問題,而且留下了賣難的電話,并配上圖片。這些個體滯銷賣難消息經媒體釋放后,形成了全局的重大的消息。這些消息不具有代表性,但是造成了當下農產品賣難的加劇,對下一期農民的種植也帶來了不準確的影響。媒體幫忙促銷的同時,在經濟學上的影響卻是負面的。最近廣西的農業生產者和基層干部反映,一旦媒體發布某一個品種、某一家滯銷賣難的信息之后,原本穩定的價格又要開始重新調整。這是基層的反映,我們要高度研究和關注。
(四)農產品經銷商及經紀人隊伍亟需強化。農產品經紀人和經銷商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是農產品市場利通體系中的主體。當務之急是要培育一支骨干農產品經營隊伍,引導包括批發市場、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經銷商、農村經紀人等在內的營銷主體做大做強,建立營銷激勵機制,根據其采購規模和銷售業績適當給以表彰獎勵,鼓勵他們長期從事農產品購銷,建立穩定的產地農產品流通隊伍。
三、關于農產品營銷工作的幾點思考
為了應對2011年農產品市場運行出現的新情況,治理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農業部市場信息司近期發布了促進農產品市場穩定的十條措施,主要包括加強各類農產品生產監測,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以市場監測和信息服務提升農戶的營銷能力等內容。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在已有工作措施的基礎上,針對2012年的農業生產和市場形勢,從生產和市場兩個角度,在調控政策、能力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強化推進。
(一)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的監測預警機制。依托基層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強化面向農戶的信息采集與供給,建立部省縣分級負責的產銷信息監測預警工作體系,通過統一的網絡系統,定期采集鮮活農產品生產、流通和價格信息,及時發布全國匯總信息,建立鮮活農產品產銷信息“支撐平臺、采集平臺、發布平臺、示范平臺”,實現信息入戶,增強對生產的指導能力。尤其要強化縣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在信息采集與發布上的手段與責任,要讓農戶看清楚縣里有多少、省里有多少,解決當前信息農民“看不到、聽不懂、用不上”的問題,發揮信息在宏觀決策、指導生產和引導消費中的作用。
(二)探索提高農戶自身的營銷能力。靠企業和媒體的熱心不能幫助農民解決長遠的問題,還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戶營銷能力建設的問題。營銷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農戶對信息的獲取能力,就是要告訴農戶,讓農戶看得見、聽得懂、用得上。二是農戶的田頭窖儲能力。支持種養大戶建設簡易田頭窖儲設施,對農戶租用倉儲保鮮設施給予補助,延長鮮活農產品保質期和銷售期,實現均衡上市、錯峰填谷,增強市場調劑能力,化解大量集中上市風險,確保農民收益。三是農戶的直銷配送能力。支持各類生產者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農社對接”、“農校對接”等新型流通方式,直接組織農戶和專業合作社送到社區;鼓勵開展網上交易,實現低成本、全天候營銷;支持生產基地、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組建物流配送中心,提高配送信息化水平,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配送、統一核算,發揮規模效益。四是品牌創建能力。對生產者來講,品牌就是市場、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質量安全。有品牌的白菜賣30塊錢一顆,沒品牌的白菜只有1.95元一顆,差距就是這么大。我們可以先從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開始,支持他們“走出去”,到主銷區舉辦各種宣傳推介活動,鼓勵他們開展產品商標注冊登記,倡導聯合培育區域公用品牌。政府部門可加大對推進農業品牌建設的培訓力度。
(三)調控政策鎖定三個方向。一是糧食的最低收購價。2012年白小麥、紅小麥和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均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比2011年提了7分錢,提價幅度高于2006-2012年年均提價幅度,對來年小麥的種植意向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小麥最低收入價在夏種之前公布可以影響種植意向這一做法對其他農產品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當前我們還在研究玉米的最低收購價,對農民的收入也會有直接的影響。二是價格調節問題。建立完善國家價格調節基金和鮮活農產品產業損害救助制度。特別是要把調節鮮活農產品市場運行作為價格調節基金的重要內容,在使用方向上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并重。當鮮活農產品市場價格跌破成本價時,政府適時啟動補貼收購、運銷、儲藏、加工等應急措施,化解滯銷賣難,防止產業受損,保護農民利益;當鮮活農產品價格過快過度上漲時,對城鎮低收入居民給予適當補貼,保障其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地方政府也要出手,這樣才能形成市場的平穩。三是降低流通稅費。進一步落實“綠色通道”政策,擴大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產品范圍,降低利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把產地專業批發打造成優勢產業的航母。在中西部農產品生產優勢區域推進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尤其是對具有公益性的市場信息收集發布、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配套冷藏加工設施、電子交易結算、環保衛生處理等建設給予補助,幫助產地提高市場流通能力,建成產地以批發市場為主體的價格中心、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會展中心和科技研發中心。目前我部正在啟動國家級專業批發市場建設,最近在洛川啟動了國家洛川產地批發市場,在洛川打造一個國家蘋果產業的航母,帶動當地流通主體、經濟建設等工作,促進產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