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超對接”已不再是人們生活中的什么新名詞。它減少了流通環節,農產品安全也更有保障,使消費者、農戶、超市都從中受益。從2007年實行農超對接以來,參與對接的超市從9家發展到2000多家,合作社也由2家躍至15000家左右。然而,隨著農超對接規模的壯大,農產品標準化的問題也更加凸顯,農戶和超市都普遍反映,農產品標準化問題成為擺在他們面前最難的一道考題。
超市:保質保量最重要
河南大張實業有限公司蔬菜部經理田繼宏:我們在收菜的時候發現菜農的商品意識不高,很多蔬菜收上來都不合要求。農戶在農產品質量和包裝等方面的疏忽不僅讓農戶自己吃虧,也給超市的銷售過程帶來困難。
合作社通常將農產品一股腦兒地賣給超市,而忽略了分類和包裝等其它環節。比如沙糖橘的收購,重量為2.8斤/箱到4.8斤/箱的中個沙糖橘在河南等地好賣一些,所以價錢也要比小個和大個的高。農戶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大的小的,好的賴的,只按一個價錢賣給超市,而且也不講究賣相。超市在收購之后,還得專門花功夫對沙糖橘進行分類,適合在超市銷售的放超市,超市賣不了的拿到批發市場零售。
該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8月,現有合作農戶2250戶,主要種植辣椒、青皮冬瓜、西瓜和香蕉等無公害蔬菜水果。
瓊海新春蔬菜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吳先生:我們也想達到標準,但我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合作社:突破瓶頸有難度
雖然合作社這幾年發展很快,但標準化的問題已經成了制約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運輸條件達不到,很難實現與其它省市的超市對接,所以只能限于和距離較近的省內超市展開農超對接。
另一家合作社的負責人:農戶對超市提出的需要有條碼、商標等一些包裝要求也難以適應。而且,有的合作社的成員有幾千戶,很難保證所有的農戶都按照標準生產。
農民:農超對接讓農民種菜有方向
河南省新野縣宛綠蔬菜專業合作社劉洪瑞:按照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方式,種植、運輸、市場等各個環節是各自分開的,農民往往看到什么掙錢就一窩蜂而上,紛紛種植。然而,種植的人多了就會導致市場供需不平衡,價格也會隨之下跌,甚至還可能出現滯銷,造成菜賤傷農。農超對接后,農民種菜比以前更有目標了,且種出來的菜可以按照簽約時的意向供應給超市。
遼寧大連金州大櫻桃農超對接基地種植戶裴婉妮:我們基地是沃爾瑪超市的農產品供應地之一,自加入沃爾瑪農超對接項目之后,沃爾瑪組織的各種農業培訓及專家指導提高了我們的種植技術,所種植的有機大櫻桃受到超市顧客的歡迎。
專家:對接之初重投資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農超對接最主要的挑戰是傳統的小規模農戶所具有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意識與現代化零售業的產品標準之間的矛盾。合作社提供的農產品不合格率如果在3%以內,超市普遍可以接受,但如果不合格率在4%-10%,那么就會發生退貨現象,當不合格率超出10%,大多超市將會選擇拒收。如果有一車貨被拒收,很可能導致一個農戶全年的利潤泡湯,這一年就白干了。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目前我國農產品標準化程度還很低,廣大農民仍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無法適應和滿足超市現代化的采購標準。農超對接亟待提高農產品規格化、標準化、包裝化。另外,在冷鏈物流方面,我國現有的設施還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導致特別是葉類蔬菜的長距離運輸仍是個難題。
(文章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