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三國東吳史會發現魯肅其實并不忠厚,身上更多體現的是“狂者”風范。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魯肅不僅不治家事,相反舍財周濟窮困結交賢者。周瑜聞魯肅之名,帶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魯肅家里有兩個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隨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
混戰波及魯肅家鄉,魯肅舉家遷居到袁術的轄地東城。袁術請他出任東城長,魯肅不愿意,率百余人南遷投奔周瑜。他讓老弱在前,自率強悍的青年在后。袁術派兵阻攔,魯肅排開隊伍,張弓搭箭,對追兵大喊:“現在世道很亂,有功,得不到賞賜;無功,也受不到責罰。沒必要苦苦逼我!”說著,命人將盾牌立在地上,遠遠開弓射穿盾牌示威。追兵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不敢過分緊逼,于是退回,魯肅順利到達目的地。
周瑜向孫權推薦魯肅,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請教如何繼承父兄基業成就王業。魯肅說:“漢室難復興,曹操根基已深。對將軍來說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大勢。”并建議孫權剿除黃祖,進伐劉表,占據長江險要,然后稱帝以圖天下。
東吳的老臣張昭聽到這樣的言論,嚇了一跳,覺得魯肅太狂不可重用。孫權卻對魯肅另眼相看,并厚賜魯肅。于是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都參贊謀劃,并且力排眾議,不走尋常路,盡顯狂者風范。
曹操進兵荊州,劉琮獻出荊州降曹,劉備準備南撤渡江。魯肅當機立斷去找劉備,在當陽長阪與劉備相遇,細述孫權的情況和江東的實力,力勸劉孫聯合,共拒曹操。
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去柴桑會見孫權,當時孫權得知曹操準備渡江東侵,召將領們商議,將領們都勸孫權降曹。只有魯肅極力主戰,勸孫權召回起用周瑜,終于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敗曹兵。
赤壁大戰結束,魯肅先行歸來。孫權聚集眾將迎接他。魯肅進殿拜見孫權,孫權起身向他示敬,并對他說:“子敬,我下馬親自遠迎你,足以讓你榮耀了吧?”
魯肅趨前幾步,搖頭說:“遠遠不夠。”
眾人被這種狂言驚得無不愕然。
魯肅就座后,才徐徐舉鞭說:“希望將來您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安排車馬來召喚我,才會讓我感到榮耀。”孫權聽后,開懷大笑,更加倚重魯肅,把他稱作自己的鄧禹。
赤壁之戰后,魯肅從全局考慮,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以孫劉聯合共同抗曹。孫權同意這個主張。曹操聽到消息時正在寫信,震驚之下,筆都掉到地上。
后來魯肅接替周瑜統領部隊,改任橫江將軍,與關羽鄰界統兵多次發生摩擦,魯肅總是以顧全大局的姿態安撫雙方。因為荊州的爭端,魯肅邀關羽不帶兵馬,只有將軍們帶單刀相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單刀赴會”,但情節與演義小說描寫相反。
東吳將領勸魯肅不要輕蹈險地。魯肅毫無畏懼地說:“如今應該把話說清。劉備辜負國家,是非尚未論定。關羽又能怎么樣呢?”毅然赴會。
會上,魯肅數次激烈地指責關羽不肯歸還荊州,這時荊州方面的一將說:“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魯肅當即大聲喝叱,操刀而起,辭色嚴厲。關羽也操刀而起對那人說道:“這個是國家大事,不是你這樣的人可以知道的!”用眼光示意那人離去。
單刀會沒有結果,而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益州有失,于是跟孫權講和平分荊州。
魯肅217年病逝,享年46歲。孫權親為舉辦喪事,諸葛亮也為他舉哀。孫權在稱帝登壇祭天時,還在公卿們的面前表示對魯肅的懷念。
“狹路相逢勇者勝,勇者相逢智者勝,智者相逢狂者勝。”在魯肅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狂者的氣質。魯肅的“狂”不是“瘋狂”和“狂妄”,他敢于跳出常規,力排眾議,力挽狂瀾,為東吳奮發進取打下根基。
其實,在離三國不遠的東晉時期,人們對魯肅的印象還是雄健狂猛,《搜神記》中記載:王伯陽家在京口,宅子東邊有一個墓,相傳是魯肅墓。王伯陽的夫人是大臣郗鑒的女兒,去世了,于是王伯陽把魯肅墓夷平埋葬了夫人。很多天后,王伯陽在廳堂上看見一位貴人坐轎而來,周圍侍從數百人,人馬絡繹不絕。貴人對他大聲斥責:我是魯子敬,你為什么要毀壞我的墓葬?于是手下將王伯陽牽下床用刀擊打數百下。王伯陽被打暈,很久才蘇醒過來,被打的地方都發疽潰爛。數日后王伯陽發病身亡。
這個故事中的魯肅,就和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形象不一樣。直到明清時代的評話小說中,魯肅才從一個狂者,變為一個忠厚的“東吳魯呆子”。
如今,北固山下的魯肅墓修葺一新,上刻:“吳橫江將軍魯肅之墓”,墓前樹起魯肅畫像碑刻,讓后人能紀念這位三國一流的戰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