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既進入“黃金發展時期”,也進入“矛盾突顯時期”。綜合起來看,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復雜、更突出。在這諸多的矛盾中,“三農”問題一直是個焦點。如何改變農村的面貌,如何發展農業生產,如何讓農民富起來?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江蘇丹陽金橋村一個叫張雅琴的中年女人,一個普普通通的村支書,她能做些什么呢?長篇報告文學《張雅琴:一位女支書和她的新農村創業傳奇》(蔡永祥著,江蘇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讓我們走進丹陽鄉村,面對這位創造新農村傳奇的女性。
金橋村,地處丹陽“金三角”地區,由木橋村、八字橋村和閘橋村合并而成,之所以取這個名字,用心不言而喻,尷尬的是它卻戴著一頂“貧困村”的帽子。四周富而自己窮,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也只有金橋村的民眾知道這是啥滋味。2000年7月1日,張雅琴走馬上任村支書。村民窮,手中沒錢,如何發展經濟?她決定從集體經濟入手,成立村綠化工程隊,隊員不是招聘來的農民工,而是全體村干部。大伙明白她的意圖,四處攬活,掙來集體經濟的第一桶金。精于財務的張雅琴將一筆筆浸透汗水辛苦掙來的資金用活、用巧,發揮出最大的實際效用。她首先將南河以南沿線的老房子拆遷,沿河邊相繼建成命名為百樂樓、千禧樓、萬安樓的住宅樓和門面房,在村民一片疑惑、沒有一個人敢買門面房的情況下,她讓丈夫陸榮華第一個購買門面房創辦廣告公司,給村民做樣子,鼓勵村民購買門面房發展三產服務業,由此帶動人氣和商氣。在張雅琴和村組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僅僅幾年時間,金橋村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當初負債20多萬元發展到現在年收入近500萬元,在全鎮8個村排名前列。張雅琴一雙慧眼識真“金”,“木橋”變身為“金橋”,實現了從經濟薄弱村向經濟強村的迅速騰飛、激情跨越。
《張雅琴》一書用樸素的筆法、通俗易懂的故事講述了一位普通女性,以智慧與行動相結合的人生歷程。如果說其中具有傳奇成分的話,那就是時代照進現實的一束光芒,同時也是金橋人細微的生活變遷。因為,在張雅琴心目中新農村不僅有漂亮的樓房,更有高素質的村民和高品位的生態環境。在她的建議下,村里投入30多萬元建設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利用網絡開展科技素質培訓,培育新型農民。村集體對村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投入逐年加大,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改造老九曲河金橋段為景觀河;利用高壓線下的廢地引進外地盆景商建了“青松園”;全村90%的家庭住上了樓房或別墅,70%的家庭購買了汽車,50%的家庭裝上了寬帶。
如今的金橋村,臨街商鋪生意興隆,寬闊的大路上人流、車流描繪著美好的新農村圖景。當人們停下腳步,就會發現,在青松園大門口的醒目位置,有一塊紅色的宣傳牌,上面寫著:雅曲悠揚,矢志不渝謀發展;琴音裊繞,金橋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