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育經過
1997年,以藤稔為母本,紅后為父本,進行雜交,獲得雜交實生苗22株,1999年定植于選育種圃。2000年雜交單株開始掛果,2001年品種觀察發現,編號為“99-250”的單株果粒長橢圓形,果皮綠色的特點引起我們的注意,初選為優良單株,通過對結實力和果實品質的進一步測定,該優株的品質優良,于2002年確認為優良品系,代號為‘滬1’,隨即在嘉定區馬陸葡萄園開展品種比較試驗,連續3年的生長和結果的觀察考評,該優系的結實力、 果實性狀等栽培性狀穩定。2005年起又在市郊的金山、松江、浦東新區、崇明等地進行多點生產試驗,并進行了植物學特征、生物學特性和園藝性狀的鑒定,表現出成熟偏晚、果皮綠色、果穗較小但松緊適度、品質優良等優點。2011年通過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命名為‘申玉’。
2 主要性狀
2.1 果實經濟性狀
果穗圓柱形,穗長15~18厘米,寬11厘米左右,平均穗質量272克,果粒著生中等緊密;果粒橢圓形,平均粒質量9.1克,最大11克,果皮中厚,綠色-綠黃色,果粉中等多;果肉軟,肉質致密,可溶性固形物17.5%,含酸量0.6%;風味濃郁,品質優良,種籽1~2粒。
2.2 植物學特征
‘申玉’為四倍體葡萄,歐美雜交種。嫩梢淺紅色,茸毛稀,幼葉呈淺紫色,背面密披白色茸毛,葉面無茸毛。成齡葉中等、較厚,心臟形,5裂,裂刻較深,平展,葉面光滑,背面茸毛密,葉緣鋸齒鈍。葉柄較長,紫紅色,葉柄洼為寬拱形開展。成熟枝條為黃褐色,節間中等長度。卷須間隔性,花穗較小,兩性花。
2.3 生物學特性
2.3.1 物候期 上海地區3月中旬萌芽,5月上中旬初花,7月中旬果實開始軟化,8月下旬果實成熟(巨峰8月中旬采收),成熟期比對照‘巨峰’晚10天左右,從萌芽到漿果成熟為150~155天,落葉期為11月中旬,屬中晚熟品種。
2.3.2 生長和結果習性 植株生長強健,樹勢中庸,定植當年植株的主梢長度長到1.5~2.0米,比對照‘巨峰’的生長略強,定植1年樹體能成形。萌芽率為81%~90%,結果枝率為82%~92%,每結果枝花穗數為1.1~1.6個,花序大多著生在結果枝的第3、4節位上。定植的第2年植株全部結果,平均每株的花穗數26穗,單株產量5.0千克左右,但果穗小,隨著樹齡的增加,果穗也略增大,3年生以上的成年樹平均每株的花穗數43穗,單株產量達11.6千克,折合成產量15000千克/公頃。。
2.4 適應性與抗逆性
‘申玉’是四倍體的歐美雜交種品種,連續多年對選種圃和市郊多點試種的黑痘病、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感染程度的田間觀察,均沒有發現明顯的感病植株,表明該品種抗病性較強。
3 栽培技術要點
適合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巨峰葡萄種植區。
采用籬架或棚架栽培均可,籬架的種植行距為2.8~3米,株距1.5米左右,棚架的行距4~6米,株距2~3米。該品種樹勢中庸,早果性中等,種植當年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早期產量。隨著樹齡的增加,進行適當間伐。
冬季修剪結果母枝適宜中長梢修剪。該品種萌芽率和結果枝率較高,但果穗偏小,因此栽培時不需要花果整形,每結果枝可留2個果穗,保證葡萄產量。
‘申玉’抗病性較強,但露地栽培仍需加強對黑痘病、灰霉病、霜霉病等常見病的防治;通過夏季修剪,保持栽培環境良好的通風透光,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實施套袋栽培。
4 應用前景
‘申玉’是綠色系大粒鮮食葡萄新品種,其果形偏長;果粒整齊,商品性好;糖度較高、風味濃郁。且因花穗和果穗都偏小,無需花果整形等工作,較省工,因而綜合性狀良好。而且成熟期偏晚,能避開市場供應高峰期,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該品種既可露地栽培,也適合于設施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