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去年四月開始,重慶的四家都市報紙即《重慶商報》《重慶晚報》《重慶時報》《重慶晨報》就開始用“同城同名專題”的形式來共同關注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形成了一種媒介輿論合力的新模式。這種模式在以往的媒介輿論中是不曾出現的,是當下媒介環境中的新產物。那么,同城同名專題為什么能形成輿論合力?對社會的方方面面有什么影響?以及帶給我們哪些啟示?本文對此作一探討。
【關鍵詞】同城同名專題 媒介輿論 輿論合力
一、媒介輿論合力形成的背景
民以食為天,食品藥品安全一直是大眾關心的話題。當下的食品、藥品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從蘇丹紅到三鹿再到毒血旺事件,可謂是一波接一波。特別是毒血旺事件不僅讓人們重新開始審視眼下的食品藥品,還引起了重慶四家都市報紙的共同關注,形成了媒介輿論合力宣傳的新模式。此后,四家都市報便采用“同城同名專題”的形式共同關注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將食品藥品安全打造成新聞話題中的一個重中之重。所謂“同城”就是指《重慶商報》《重慶晚報》《重慶時報》《重慶晨報》皆屬于重慶都市報,也擁有較為穩定的讀者群,“同名專題”就是指這四家報紙在自己的版面中分別另辟專題板塊,皆用“關注食品藥品安全”的標題。這在以往的媒介報道中是很少見的。事實證明,這種輿論合力的報道效果確實是顯著的。從去年四月份開始,四家都市報就分別報道了“注水牛肉”、“毒豆瓣”、“染色饅頭”、“燒堿泡毛肚”、“假茅臺”、“毒竹筍”、“瘦肉精”、“假黑芝麻”等事件,報道的力度、廣度以及深度都是空前的。
二、“同城同名專題”形成合力的原因
1、社會因素
媒介充當的是鏡子的作用,它能如實地反映出當下社會存在的問題。自從“三鹿奶粉”事件之后,食品藥品安全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對于這個經久不衰的熱點,四家報紙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這樣做不僅可以做足版面,還會獲得更多讀者的關注,從而增加報紙的發行量。因此,四家都市報會不約而同地進行報道,形成媒介輿論合力。
2、媒介責任因素
輿論導向又稱輿論引導,是一種運用輿論操縱人們的意識,引導人們的意向,從而控制人們的行為,使他們按照社會管理者制定的路線、方針、規章從事社會活動的傳播行為。正面輿論能夠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而負面輿論則對社會發展起到破壞和阻滯作用。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對社會具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是構成社會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媒介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既是由媒體的政治責任所決定的,也是媒體的社會責任所要求的。所謂“人多力量大”,面對食藥品安全問題,《重慶商報》《重慶晚報》《重慶時報》《重慶晨報》用“同城同名專題”的形式形成媒介輿論合力,針對食藥品安全另辟版塊。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可以引起他們的關注與監督,對于生產者來說,也起到一個有力的警示作用,讓他們知道有眾多媒介正在合力監督他們的生產行為,合法的生產行為得到保護和贊揚,而違法生產在“媒介合力監督”這道陽光下無處遁形,使食藥品的生產商遵從以人為本的原則,自覺杜絕生產有害人們身體健康的產品。這四家都市報形成的媒介輿論合力,能夠樹立文明的社會風氣,規范廠商的職業道德,提高群眾舉報監督力度,增強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打擊程度以及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指數,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積極的媒介輿論環境,從而最終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三、媒介輿論合力形成的影響
1、對輿論導向的影響
“同城同名專題”的模式形成了媒介輿論合力,這股合力對于輿論導向而言,起到了一種強大的議程設置作用。所謂議程設置就是大眾傳媒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就越高。四家都市報合力關注食品藥品安全,從宏觀上看,這種模式所帶來的影響是單獨一家報紙媒介所不能超越的。四家都市報均另辟版塊“同名”報道食品藥品安全事件,會讓廣大讀者清楚地意識到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當下社會一個不得不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引導老百姓把這個問題當成這段時間內最關心的,老百姓一旦時時刻刻關心,再加上四家都市報紙的輿論合力,必定會給一些違法生產商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有了這種壓力,生產商就會重新思考自己的生產方式,讓他們覺得于其躲躲藏藏、提心吊膽的做劣質食品藥品,還不如光明正大、坦坦蕩蕩的生產出利于人們健康的產品,最終達到輿論的引導作用。
2、對社會的影響
媒介輿論合力的形成,讓老百姓在面對成千上萬的食品、藥品時,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實施更嚴格的監督行為,也會讓生產商更加自覺的遵守應有的職業道德,做到不違規不違法。如果只有一家媒介來關注,那么它面對的是數不勝數的生產商,對于許多違法生產行為的曝光顯得心有余力而力不足,一些不法商人也會趁機鉆空子,但是如今四家都市報紙結成同盟,形成一個面,最終營造一個自覺的、健康的食品藥品生產環境。
四、媒介輿論合力形成帶來的啟示
1、媒介應該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
媒介應該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既是由媒體的政治責任所決定的,也是媒體的社會責任所要求的。在這次媒介輿論合力形成的事件中,筆者認為這體現了這四家都市報的社會責任感。新聞的價值在于“新”,做到“人無我有”,如果只是馬首是瞻或者亦步亦趨,這樣的報紙遲早會銷聲匿跡。但是對于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四家都市報竟然均另辟專題版塊,同樣用“關注食品藥品安全”來作為標題。雖然盈利是辦報的目的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目的,報紙應該反映出社會現象,贊揚社會中積極向上的一面,曝光批評社會中消極的、灰暗的一面。版面對于報紙而言是寸土寸金,四家都市報專門開辟版塊來報道,如果他們把這個版塊用來刊登廣告或者報道其他稀奇的新聞,那么他們會收益更多。而正是由于他們的社會責任心驅使他們眼前放棄利益來共同關注社會問題。
2、同一專題,表現各異
新聞事件自身有著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各家報紙要想在銷量上存在絕對優勢,就應該報道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往往一個新聞的誕生會造成各家報紙媒介新聞扎堆的現象。各家報紙都會抓住這個重頭戲來大肆報道,從事件的起源到結束,再到事件背后的相關知識,每一部分都詳盡到應有盡有,而作為讀者來說,他們看到的是身邊的同一件事。然而這次《重慶商報》《重慶晚報》《重慶時報》《重慶晨報》以“同城同名專題”形式來共同關注食品藥品安全,雖然四家都市報均用“關注食品藥品安全”來作為專題名稱,但是它們在內容上卻沒有重復,從縣到區到市再到全國各省市,從個體經營戶到產品制作坊再到大型超市,從原材料到制作過程再到成品,四家媒體充分發揮自己的行業優勢深入報道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幾乎沒有重復的新聞,這樣的聯合新模式,可以更好的表現出新聞對大眾生活價值性和借鑒性。也可以讓大眾從四家報紙的聯合報道中,更全面、更深層去了解當今社會的食品藥品安全到底嚴重到了一個怎樣的地步。從而進一步加強生產者的自律性與自覺性,加大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打擊力度。為營造一個健康、安全、規范的飲食環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作者: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0級傳播學專業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