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與文藝、談話、娛樂節目相比,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比重在逐步增加。受眾也強烈需求電視主流媒體提供權威新聞信息來引導他們對新聞事件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為了滿足受眾信息需求,更好地幫助受眾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電視新聞從采訪、寫作、到報道的各個環節都要實現適當轉型,建立全新的新聞采訪報道機制。本文立足于當前我國電視新聞報道的現狀,剖析了電視新聞采訪報道順利實現轉型的長效機制,以便更好地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傳媒市場。
【關鍵詞】電視新聞 采訪 報道 轉型機制
談及我國“電視新聞”的發展概況,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電視以及電視新聞的產生。電視新聞與電視幾乎同步產生,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黑白電視階段(1958年—1973年),此時的電視新聞屬于小眾傳播;彩色電視階段(1973年—1984年),此時電視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眾傳播媒介,電子技術的應用提高了電視新聞的表現力;電視新聞立體傳輸階段(1984年—20世紀末),ENG(電子新聞采集設備)在多數電視臺的普及,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電子技術高科技傳播階段(20世紀末至今),衛星電視傳播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運用給電視新聞傳播的各個環節注入新的活力。回想電視新聞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總體而言,有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從局部看,難免美中不足,尤其是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電視新聞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功能,切實履行社會義務,必須從發展機制本身著手,使轉型后的電視新聞更適合新時期的媒介發展模式。
一、媒介生態因素交互作用下的電視新聞報道現狀
“媒介生態是指在特定時期的媒介社會中,媒介與其外部社會環境之間,相互關聯制約而形成的一種互動結構。‘媒介’和‘外部社會環境’都是作為媒介的生態因素或者子系統而存在。”①從媒介本身而言,這種生態因素主要來自于新聞媒體之間為提高收視率,追求經濟利益的競爭;從媒體的外部環境而言,影響電視新聞采訪報道取向的壓力主要來自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媒介本身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當今電視新聞的報道現狀。
(一)一些報道失實,追求經濟效益
近年來,電視新聞采訪報道失實現象屢見不鮮,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兩點:
1、主觀失實:一條電視假新聞來源于新聞采訪者的主觀故意,是新聞界職業道德淪喪的重要表現,這種現象如果得不到有效地遏制,不僅會影響電視新聞的權威性,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會恐慌,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2007年北京電視臺的“紙餡包子”事件引起了國人的轟動。該臺《透明度》欄目的一位主力編導為了尋找刺激有力的新聞源,唆使經營早點的小販制作“紙餡包子”,自己對其進行全程錄制,進而形成一段貌似真實的虛假新聞。報道播出之后,社會輿論紛紛,讓國人對包子畏懼有加。真相被查明后,北京電視臺這檔欄目在受眾心中大跌眼鏡,相關人員接受了法律制裁。這條假新聞雖以時過境遷,但是它對社會造成的惡劣影響絲毫未減。這需要經過新聞工作人員的長期反思才能走出這潭污濁的泥水。
2、客觀失實:新聞事件是處在動態變化之中的,這就需要新聞采編人員深入調查,根據事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全面立體式地報道新聞。當前的電視新聞節目由于新聞采編人員為了獲取新聞源,爭分奪秒,“漏拍、被擺拍”的現象時有發生,進而造成了電視新聞節目質量整體下降。孫玉勝在《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中談到:“真實的表達是一個電視欄目的品質,但僅有所謂的真實是不夠的,需要把精神表達作為欄目表達的終極追求,新聞事實才不會成為碎片,表達的過程才因此成為一個靈魂,一個體系。”②而當前新聞工作者恰恰忽略了這種從業要求,一味地去追求沒有精神定位的片面化新聞,這一現象值得反思。
(二)報猛料,追求視覺效應
為了追求受眾感官上的愉悅,激發受眾興奮點,一些電視新聞節目報猛料,這種現象在都市頻道中尤為常見:某明星結婚生子、和誰有私情,某某暴力殺人案等能引起受眾震驚的新聞充斥著電視熒屏。電視新聞媒體甚至可以對暴力殺人案的場面大肆渲染,對作案手法進行詳盡解說,進而對受眾的認知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引起受眾對暴力血腥的過分關注。再有電視新聞媒體對具有“娛樂”性質的新聞事件的過分關注,偏離了新聞媒體應該履行的義務,僅為視覺效應采訪報道新聞。2011年9月份,新生剛入學不久,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招來的一名學生,學號是八個“1”。這一現象引起部分電視新聞媒體的分外關注,有些電視新聞媒體甚至把這個奇特的學號與學生的綜合素質聯系起來,炒作這名學生也是新生中的“Number1”,并對該生的學校生活進行詳盡采訪和報道。電視新聞媒體,可以報道這條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事件,但是對該事件的過分渲染,違背了新聞報道所應遵循的傳播規律。
(三)“小民生”當道,“大民生”缺位
“‘小民生’就是電視新聞媒體將報道的著力點放在百姓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等尋常生活中,為他們提供量身定做的生活參考;‘大民生’就是電視新聞媒體更關注那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及走勢的新聞,如:稅收、金融、房地產、汽車等方面的政策調整或者新規。”③當前,一些電視新聞媒體為了踐行的“貼近性”,和百姓拉近距離,報道一些事不關己,不痛不癢的軟新聞。當然這類新聞是百姓生活所需,但是卻不能成為報道的主體。當前,就業、樓市、金融理財、菜籃子工程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件只有在主流新聞媒體中有所體現,在地方性新聞媒體中涉獵甚少,地方老百姓的信息需求尚未得到滿足,這是當前電視新聞媒體發展的一大缺憾。
二、電視新聞采訪報道機制的轉型勢在必行
筆者認為,電視新聞采訪報道機制的轉型是針對目前的電視新聞報道現狀的不足之處做出的回應。這種轉型必須貫穿于選題、采訪、編輯、播出等新聞報道的各個環節,展示電視作為技術和藝術的真實內容,為受眾提供審美判斷的價值尺度,做到電視新聞對受眾真正意義上的尊重。
(一)增強報道平衡,避免新聞失實
電視新聞要獲得長足的發展,贏得民心,首先要立足于新聞事實,在事實的基礎之上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筆者在前文中已經談到新聞失實包括主觀失實和客觀失實兩個方面的原因,針對前者,應對新聞采編人員加強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客觀失實的主要原因在于新聞從業人員業務素質不夠精湛,這需要在新聞實踐中不斷去歷練培養。
目前,很多電視新聞媒體由于不注重新聞報道的平衡性,違背新聞報道真實原則的事例較為繁多。梅爾文·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里給平衡下的定義是:“盡可能給每一方,尤其是受指正的一方說話機會。”柴靜主持的《看見》,其中一期節目采訪“藥家鑫殺人案的雙方父母”,在采訪過程中,對藥家鑫父母采訪的片段多于對受害人張妙父母的采訪片段,這種采訪行為在當時頗受爭議。事后反思這期節目的采訪十分成功,因為在輿論都把矛頭指向藥家鑫父母的時候,《看見》欄目組,為了重拾新聞客觀公正性,給藥家父母更多的話語權,從而平衡了新聞報道的這座天平,是新聞報道遵循客觀真實的典型事例。
(二)忌報“猛料”,回歸理性
“對于一些社會重大問題的過度報道、過度渲染,就暴露出媒體本身的動機問題,媒體的窮追猛打、滾動報道顯然是缺乏理性的表現,同時也傷害了這個社會的道德取向和識別能力。”④在當前的電視新聞報道中,有關“腥”的話題的報道,部分媒體還是有失分寸。如:有關社會治安的報道過于血腥,一出手就動刀子,針對這種細節媒體過于關注,無非就是為了爭取看點,提高節目的收視率,這種現象應該引起媒介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如果我們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把關注的焦點轉向如何把扭曲的社會心理問題扭轉過來,節目將變得更有深度,也會更具社會意義。因此,針對此類報道,電視新聞報道應該樹立一種正確的報道意識,回歸理性,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分析問題,剖析問題的根源,引導受眾做出合理的價值評判。
(三)擴大民生視角,實現轉型報道
毋庸置疑,電視新聞要遵守“三貼近”原則,切實加強受眾本位意識、透析社會民生百態,應該是每一檔電視新聞節目的宗旨。但是,真正從宏觀視角關注社會問題的電視新聞節目少之甚少,也就是當前的電視新聞沒有沖破“小民生”報道的藩籬,實現向“大民生”報道的飛躍。中央電視臺的深度報道節目《新聞調查》經常立足于百姓生活,從宏觀層面解決民生疾苦,在國家政府和百姓生活之間充分發揮了橋梁作用。2011年4月9日,《新聞調查》針對國家用電緊張的問題,推出一期《電力高速度》專題,對特高壓電網發展的必要性、研究攻關過程以及在全國能源資源優化配置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等問題進行深度報道,內容充盈、角度多樣,多層次,全方位的向觀眾呈現了當前國家的用電現狀及其解決措施。這就是實現“大民生”新聞報道的典型,是值得推崇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節目,這也是《新聞調查》經久不衰的關鍵因素。
結語
電視新聞的運作機制要適合社會轉型期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立足社會現實,最大化地為受眾服務。當前,各大電視媒體相繼推出“新聞立臺”的發展模式,要精心打造新聞節目,亮出特色,轉換機制,把電視新聞變成百姓的服務者,輿論的引導者,社會的瞭望者。□
參考文獻
①侯海濤:《轉型期中國電視新聞媒介生態剖析》,優秀碩士論文,中國傳媒大學,2008
②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103
③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貼近與提高——新聞媒體落實“三貼近”論文集》,學習出版社,2007:92
④李良榮:《為中國傳媒業把脈——知名學者訪談錄》,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92
(作者:均為渤海大學文學院新聞系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