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梁啟超是近代中國聲名遠播的學者和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新聞工作者。他的政治生涯和他的新聞活動特別是報刊活動緊密相連。他一生的政治活動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利用報刊進行輿論宣傳,其宣傳革命主張的主要途徑便是報刊,在辦報辦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新聞傳播思想:對報刊功能,新聞自由,輿論監督,報刊業務,讀者意識,報刊自律以及報刊言論獨立性都有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報刊活動 新聞自由 輿論監督 讀者意識 報刊自律
作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報人,梁啟超對我國近代新聞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和影響,其新聞思想“是半個世紀國人探索新聞傳播規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標志著資產階級報刊思想萌芽期的結束”。①
一、其在各歷史時期的新聞活動
1、維新運動時期
梁啟超在《時務報》的第一期發表了論說文 《論報館有益于國事》,指出報紙對于國家的重大作用,就是“去塞求通”,他也一直堅定“以報館為倡始”的信念。②
戊戌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參與創辦以及主編的報刊主要有《中外紀聞》(原名是《時務報》《萬國公報》),主編《中外紀聞》。
2、新民運動和立憲運動時期
在戊戌變法運動之后,梁啟超對報刊功能的認識有很大的轉變,認為報刊的功能是代表國民公議的機關,而不僅僅是以往的“宣德達情”的工具,他的新聞傳播思想也躍入了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澳骋詾閳箴^有兩大天職,一日對于政府而為其監督者,二日對于國民而為其向導者是也?!?902年10月梁啟超于《敬告我同業諸君》一文寫道。③
梁啟超將報刊看作是與政府機關相獨立的,報刊代表的是人民群眾的意見,這個觀點無疑是巨大的前進。
梁啟超一直強調報刊的政治功能。由他主持的報刊通常新聞報道只是配角,而政論是主要的;即便在新聞報道中,也是多見政治意見的發表,常常寓評論于報道中。
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被迫流亡日本。期間他仍將報刊作為利器引領輿論引領潮流,利用報刊活動來開展救國運動。他參與創辦以及主編的報刊主要有 《清議報》(1898年)、《新民叢報》(1902年)、《政論》(1907年)和《國風報》(1910年)等,多達3O多種。
3、民國時期
辦報宣傳一直是梁啟超的職業政治活動之一。民國時期他參與創辦和主編的報刊主要有《庸言報》(1911年)、《晨鐘報》(1916年)、《解放與改造》(1919年,后改名為 《改造》)。
二、傳播思想
1、報刊傳播功能
(1)輿論宣傳作用。梁啟超把報館作為獨立于政府機關的輿論機關,等同于輿論中心。他還把新聞界看作“言論界”,認為報刊之所以有監督功能是因為報刊擁有輿論效應。
《新民從報》通過“新學”來激勵人們要大膽破除迷信和奴性,并從封建傳統文化之中得以解放,保持人格的獨立和自由?!缎旅裾f》中,宣傳要“新國”必先“新民”,激勵人們“愛國”“尚武”“自尊”“冒險”等,并且“人人自護其權利”,痛斥種種傳統學理觀念,宣傳了一整套的朝氣勃勃的資產階級社會意識以及精神樣貌。④
就總的變法宣傳來說,梁啟超充分利用了近代報刊這樣一種傳播的形式,通過《時務報》的發行將民主啟蒙、知識普及的觸角散落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⑤
(2)傳播信息,共濟國事。了解世界各國情況和溝通朝廷與民眾信息,說明報館在傳播信息方面的特殊功能,這種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聞的本質。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中就表明了借報館力量達到共濟國事的目的,這一思想體現了其以政治家身份辦報的指導思想。
(3)報刊政黨性質與其政治功能。梁啟超認為報刊有強烈的政治性和黨派性,是進行政治斗爭的重要力量武器。他提出的著名論斷“報館有益于國事”,預示了政治家辦報理念開始萌芽,也體現了儒家傳統中的實用理性對新聞觀念的影響,預示著要實現政治理想,需通過創辦報刊來喚醒民眾,激勵民眾,組織民眾,并使報刊成為黨派組織的傳播工具。
(4)去塞求通。梁啟超著名論說文《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中指出,國家的強弱很大程度取決于信息是否通塞,要救國必需改變中國信息不通,言論不暢的現狀。
“通”包括把政府的政策“喻之于民”,把百姓的下情達之于政府,為了 “知己知彼”而改變閉關鎖國的現狀。
(5)“耳目喉舌”。梁啟超把報刊比喻成 “耳目喉舌”,即像人體器官?!吧嫌兴胫?,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則有喉舌而無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廢疾者,則報館也。”
(6)其他功能。教育大眾,啟迪民智,以及娛樂民眾的功能。
2、辦報宗旨
梁啟超在辦報實踐過程中認為辦報需先明確其宗旨。提出辦報宗旨主要有四條:一、增支那人之學識。二、交通支那日本兩國之聲氣,聯其情誼。三、維持支那之清議,激發國民之正義。四、發明東亞學術以保存亞粹。⑥
3、新聞自由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報業史上第一個對新聞自由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闡述的新聞人。他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嚴厲抨擊,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民權思想和新聞自由。他還強調報刊要履行“監督政府”、“向導國民”的職責,同時要允許思想自由,擁有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權利,“報館者即據言論、出版兩自由,以龔行監督政府之天職者也”。
在其新聞自由的基礎上主張報館的職責在于“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起天下之廢疾”;主張報刊報道各種事實;主張報館獨立于政府;還主張報刊議公共之事并對政府進行批評。
4、輿論監督
中國近代梁啟超是第一位如此看重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并對輿論深入而全面探討的政治家。他認為“若立法、司法兩權獨立,政黨對峙,皆其監督之最有效者也。猶慮其力之薄弱也,于是必以輿論為之后援”。他主張利用好新聞的輿論監督作用,通過報館辦報來進行輿論宣傳,對國家政治改革起到推動作用并達到共濟國是、救亡圖存的目的。
在早期改良派的時候梁啟超就提出了報刊“通上下之隋”,“通中外之隋”的功能,并將其抽象為“耳目喉舌”、“去塞求通”,即民眾言論通暢、獲取信息渠道暢通。他將報刊通過輿論力量實現對政府的監督對民眾的向導作為報館天職。
為了健全輿論,他提出了五大要素,即“五本”說:“一日常識”,“二日真誠”,“三日直道”,“四日公心”,“五日節制”。
梁啟超對報館以及報館的從業者也提出更嚴格的要求,要求他們必須要具備 “八德”。梁啟超認為,報刊意義之大,如果報館以及從業人員必須力求做到“五本”、“八德”,才能達到期望之目的,在全國形成信息暢通輿論健全的局面;只有形成信息暢通輿論健全的局面,才能實現民主憲政,“國家乃可以措諸長治久安,而外之有所恃以與各國爭齊盟”。
5、報刊業務的突破
(1)對報紙的分類有在當時看來有非常獨到的見解。梁啟超按照報刊的不同內容、不同學科,將報刊分為專業性的 “分報”和綜合性的 “大報”兩類。又按照報紙的編輯出版時間、讀者對象的不同進行了分類,并且對它們給予高度重視和準確定位。還將集各報精華于一體的報紙獨立出來,謂之“萃報”。⑦
(2)創立獨特新穎的時務文體:梁啟超在主筆 《時務報》時,通過實踐創立了一種嶄新的文體模式,因為其形成于《時務報》,被稱作 “時務文體”,后世學者也將這種文體命名為 “新文體”。時務文體將自由化和通俗化相結合,無論是語言表達、思想內容還是文體形式,都表現出了不同以往的風格,平易暢達,文白結合。時務文體在內容上緊密結合時事政治,對現實直陳時弊;在寫法上不拘一格,不但延續了中國的傳統,也吸收了西方文學的一些句式,語言力求餞顯流暢,惟恐文意艱澀,不能為盡人所解。⑧
他所創立的 “時務文體”自由奔放,語句非常平易暢達,不但具有豐富的修辭而且充滿了熱烈真摯的情感,內容上更是密切關注時事消息,因而風靡一時,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3)辦報四原則:即“材料富而當”, “報事確而速”,“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
(4)對于論說,提出“公”、“要”、“周”、“適”的四原則。
(5)對于記事,提出了“博”、 “直”、“速”、“正”、“確”的五原則。
(6)編排技巧:不斷進行創新變革,使報刊形式和內容相匹配,從版面到內容更好地吸引讀者,服務于讀者。
6、讀者意識
設立專門欄目方便與讀者溝通。《時務報》從第3冊起就增加了“本館告白”的欄目,附在報刊末尾,將報館的各個業務和報刊版面的改進都通告給讀者,增加讀者對報刊的了解,增加報館工作的透明度,不但使報館的各項工作能更好地開展,也通過良好的溝通贏得了廣大讀者的信任。
7、報刊自律觀
規范報刊的記事論說,強調新聞工作者提高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報館首要任務是健全輿論,而前提是新聞人員具備“五本八德”。
8、報刊言論獨立的要求
梁啟超認為對社會負責的前提就是讓報刊言論獨立、言論自由。梁啟超主張報刊成為民眾的發聲器、社會的公言。他在《庸言》特別強調道,報刊要“極力保持言論獨立精神,與一切個人關系及黨派無涉?!?/p>
梁啟超的新聞傳播思想促進了近代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以及對新聞事業的認識。梁啟超的報業理論以及報刊實踐都激勵著后來的中國新聞人。□
參考文獻
①童兵、林涵:《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新聞學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②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
③張之華主編:《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④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1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⑤趙書剛,《從近代化視角看粱啟超的民權思想》、《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9(4)
⑥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1989
⑦張之華:《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⑧皮后鋒,《略論梁啟超對〈時務報〉的貢獻》,《學術論壇》,1995
(作者: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