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反映中國共產黨偉大歷史的文化符號被搬上熒屏反復播送,紅劇就是其中一例。不僅僅是原版的紅劇反反復復在播放,一部部經翻拍的紅劇也越來越成為熒屏紅劇的主旋律。然而,在當前這個文化工業的環境中,這些翻拍紅劇的拍攝背景已經與原版不盡相同,要求紅劇具有一定的受眾認知度,被社會廣泛接受,才能達到其所追求的經濟和教育雙重目的,那么紅色經典的翻拍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怎樣吸引受眾?怎樣達到新的至高點?都是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在這篇文章中,經過翻拍的紅劇,因其背景的不同,在與原版的對比中,繼承了原版的什么優點和靈魂元素?達到了何種高度的創新,注入了怎么新鮮的血液?同時,又缺失了什么精神?是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通過本文,讓受眾認識到,與原版相比,翻拍之后的經典紅劇,繼承和創新了什么,又缺失了什么。
【關鍵詞】經典紅劇 原版 翻拍 繼承 創新 缺失
一、對原版靈魂元素的吸納和保留
1、在翻拍《鐵道游擊隊》中對主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保留
在《鐵道游擊隊》中,膾炙人口的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再次響起,未加改動。對此動作導演王新民的說法是,這首歌曲的影響太大了,其他任何一首歌曲都無法替代。因為這首歌能很好的體現當時的氛圍和情懷,炮火連天的歲月,游擊隊一邊為受苦受難的人民謀取自由和勝利而英勇作戰,一邊還不忘消遣娛樂和放松,體現了游擊隊和人民解放軍的樂觀積極的心態。同時,由于經典紅劇影響了一代人、激勵了一代人,作為其主題曲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更是膾炙人口,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首歌曲可以說是唱到了人民的心坎上。在翻拍的《鐵道游擊戰》中重新沿用這首主題曲,不僅可以吸引新興一代的注意,同時也可以喚起老一輩人的共鳴,達到感官與心靈的契合。
2、翻拍的《小兵張嘎》中,繼承了原版嘎子的機智與調皮
在當代家庭,孩子往往是一個家庭的中心,所以兒童受眾是各類媒體受眾調研時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電視劇《小兵張嘎》的主角是一個可愛的小孩,其孩子氣和搞笑會吸引年幼的受眾。因此,在《小兵張嘎》的翻拍中,不但繼承了原版張嘎的機靈和可愛,連其各種調皮搗蛋的行為都有保留,為此,導演組在挑選小演員時可是費了一番功夫,才找到能吃苦、會演戲、性格要強的小演員謝孟偉,而且他在劇中爬樹、趕車、翻墻、上屋頂這些“功夫”了得,和過去的“嘎小子”一模一樣。①在新拍的《小兵張嘎》一劇中,小嘎子的這些精彩之處都有大量的反映,正是保留了當年嘎子的靈魂,該劇深受觀眾的歡迎。
二、在原版基礎上的創新和延伸
1、翻拍的《苦菜花》中,女性形象更加豐富、立體
現代社會,女性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女性走上了以前只有男人才能勝任的崗位和職業,女性群體已經是文化工業社會中,媒介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女性的需求、女性的情感以及女性的精神依托,是大眾媒介在編排媒介符號前的重要基礎。反應到電視劇層面就是必須更大程度的凸顯、豐滿女性形象。此點在新版電視劇《苦菜花》中有很好的體現。原版《苦菜花》影片是描寫英雄母親馮大娘這樣的一位普通農村婦女,在黨的領導下,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如何鍛煉成長成一個有高度階級覺悟和崇高愛國主義精神的戰士,使她懂得了對付殘暴的階級敵人,只有拿起槍桿子來進行斗爭的真理。整個影片中主要的女性形象只是馮大娘一人,但是在新版的《苦菜花》中,不再僅僅是英雄母親馮大娘一個人的形象,同時還描寫了其他八個女性的形象,講述了在那個特定的、殘酷的歷史時期,各個不同身份的女性所肩負的責任和她們的所作所為,使她們有血有肉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構成了一組女性群像圖。
2、翻拍的《鐵道游擊隊》中,加入了更加浪漫的男女感情
與當年淳樸含蓄的社會氛圍不同,現代社會是一個熱情奔放的社會,任何感情都可以明確熱烈的表達出來,親情、友情固然可以,愛情更不在話下。在新聞都可以故事化、情節化的文化工業社會的眾多電視劇中,愛情是永恒的主旋律。在新版的電視劇《鐵道游擊隊》中,最大的區別就是:當年在電影里把芳林嫂跟劉宏的愛情作為暗線,處理的比較模糊。而在電視劇中,這段愛情是跟戰斗的武戲一起作為主線處理的,但是并沒有處理成“風花雪月”的現代化愛情,而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更多的采用比較質樸的語言、動作,后來看過這部戲的人對那些情節的設計還是比較認可的。②
三、翻拍的經典紅劇的缺陷
1、翻拍缺少了原創性
文化工業社會,電視劇追求的往往是個收視率,一個好題材的電視劇類型會被反復挪用到各種類似的電視情節中。紅色經典的翻拍難免不落入俗套,存在劇情“注水”的問題。因為很多紅色經典都是電影,而翻拍成電視劇就要填充大量內容,電視劇版《永不消逝的電波》就“與時俱進”地借鑒了時下正在流行的諜戰劇的橋段。比如李俠與何蘭芬結為“假夫妻”,讓人想到《潛伏》中的余則成和翠平;李俠坐老虎凳、喝辣椒水等受刑場面,被稱為“升級版的《風聲》”;而密碼的設置與破譯,更是媲美《暗算》的專業性。對此有網友評論“集采眾人之長,紅色經典與流行劇相結合,看起來有點雷人。”③
在這部新翻拍的電視劇中,題材和劇情主要是沿用老版電影,而為了豐滿其內容,又從其他的電視劇中摘取可以引用的元素,雖然整部電視劇扣人心弦引人入勝,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屬于其原創的內容少之又少。受眾在觀看的時候,難免會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觀影的痛快感也會大打折扣。再者,并不是有熱點、賣點的電視劇才是優秀的電視劇,電視劇的優劣標準絕不僅僅只有收視率這一條。單純的引用別的賣座電視劇上的劇情永遠不能產生一部偉大的電視劇。媒體及電視劇制作團隊應該更多的關注原創作品,調動創作者們的積極性,從而產生真的優秀的原創作品。
2、翻拍稀釋了原版的特色
近十來年,我國的文化產業快速增長,即使金融危機也沒能阻止其強勁的勢頭。尤其是國家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影視工業獲得了發展機遇。這一趨勢既推進了影視的產業化進程,也促成了大眾文化的流行與泛濫。在如此背景之下,經典翻拍很容易落入流行文化的圈套。這種外在形式的聲色化、立體化,往往是稀釋原著內在精神的結果。紅色經典的翻拍,例如經典樣板戲《沙家浜》就為了得到充分的劇情,生生的把一個有特色的人物演變成幾個人,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為了填充從電影變成電視劇所缺少的20多個小時的戲分,《沙家浜》增加了十幾號不咸不淡的人物,比如土匪頭目蔣福順、“北方籍戰士”老馬、衛生員小凌……為《沙家浜》中最為精彩的胡傳魁、刁德一、阿慶嫂的“智斗”足足增加了20集的鋪墊,讓觀眾看得心里憋得慌。而有些新增的角色,不但沒有豐富戲的內涵,反而削弱了原有角色的力度,如新添的漢奸鄒寅生和日本鬼子小野,與刁德一都屬于陰柔而笑里藏刀的人物,三個反派一種色調,沖淡了刁德一這個主要的反派人物身上的“看點”。連該劇編劇高景文也坦言:“劇情是有點拖沓,我自己看著都著急。”④這樣一來,原本屬于原版看點的特色在新版中被稀釋了,看不到某個獨一無二的特殊個性。
結語
如今,經典紅劇翻拍成風,在取得了不少成績和作出了創新的同時,也有很多人都沒有踏踏實實做好工作,反映了原創力不足和浮躁作風,使經典在翻拍之后并不像原版那么影響深遠、深入人心。因此,我們應在歷史的長河中重新審視紅色經典的翻拍,影視劇創作人員也必須秉承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創作態度,既要考慮投資人的經濟利益,又要滿足觀眾對經典的認識與想象;既要忠實原版,也得與時俱進,這樣才能讓經典在回顧中得到前瞻性發展,使經典紅劇在當代煥發新的風采。□
參考文獻
①《紅色經典劇改編風潮》,http://
www.xxcb.cn/show.asp?id=544948
②《一部部紅色經典劇翻拍火了》,
http://news.sina.com.cn/o/2006-07-
02/14179352089s.shtml
③④《翻拍紅色經典不能急功近利》,
http://www.dayoo.com/roll/201009/08
/10000307_103473975.htm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