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采用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對2011年國內報紙中有關“富二代”的新聞報道進行系統的、定量的分析。研究發現,“富二代”在當下中國語境中,被賦予眾多含義,媒體則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公眾“仇富”心態,接二連三地披露“富二代”問題,用傾向性和定義性的修辭,著重刻畫少數“富二代”身上存在的劣跡,給“富二代”在放大鏡和顯微鏡上貼上了一張負面的標簽。
【關鍵詞】“富二代” 新聞報道 標簽效應
“富二代”一詞首先出現在《魯豫有約》中。該欄目對“富二代”的定義是:20世紀80年代出生,繼承過億家產。①本文所指的“富二代”,又稱“民企二代”,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代民營企業家“富一代”們的子女,如今他們靠繼承家產擁有豐厚財富。
標簽理論(Labeling theory)是以社會學家萊默特(Edwin M.lement)和貝克爾(Howard Becker)的理論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工作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初級越軌”,但只有被貼上“標簽”初級越軌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軌生涯”。②
大眾傳媒是標簽的主要制造者,它給社會事件貼上標簽,使其形象化、典型化、甚至臉譜化,極大地影響著大眾的判斷與評價。因此,本文從標簽理論視角出發,揭示或確認在國內各大報刊對“富二代”的新聞報道文本中存在標簽效應并進行解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體采用內容分析方法。
(一)抽樣與樣本
1、媒體樣本:共選取20家紙質媒體,其中全國性媒體3家(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占總量的15%;地方性媒體17家(新快報,新民晚報,錢江晚報,揚子晚報,羊城晚報,南京晨報,海峽導報,京華時報,金陵晚報,現代快報,長江商報,東南快報,都市快報,華商報,廣州日報,北京晨報,華西都市報),占總量的85%。
2、時間樣本:選擇2011年1月——2011年12月一年國內20家報刊媒體有關“富二代”的新聞報道。
3、樣本界定:以“富二代”為主要議題的新聞報道。但由于此次研究涉及媒體對待“富二代”的評價態度,所以單純出現“富二代”字樣的報道,雖然不以“富二代”為主要議題,但凡是可以作為權衡媒體態度的報道,也列入考察范圍;若僅僅是報道中提及“富二代”字樣,而并非以此議題為主則不在搜集之列;另外,“富二代”與明星的花邊娛樂新聞則不在此研究之列。
4、抽樣方法:本文數據的獲得經歷了兩次抽樣,第一次是整群抽樣,獲得相關報刊媒體對“富二代”新聞報道樣本總量417篇,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樣本,進行二次抽樣,選取了20家紙質媒體,每家報紙隨機抽取四份,總樣本量為80篇。
(二)類目的構建與說明
1、新聞體裁:分為新聞和評論兩大類。
2、報道主題:以報道內容對“富二代”的報道標簽為劃分依據,分為四個類別,即生活標簽、就業標簽、社會標簽、教育標簽。
生活標簽主要是對“富二代”生活狀態的描述,包括的關鍵詞有:炫富、奢侈、犯罪、勤奮、務實、豪賭、低調、暴力、豪車、撞人、吸毒、搶劫、夢想、不好相處、偷竊等。
就業標簽主要包括“富二代”就業方面的新聞,包括創業、實習、招聘等相關新聞,包括的關鍵詞有:自主創業、繼承父業、招聘歧視、實習等。
社會標簽主要包括“富二代”作為社會人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與否相關新聞。包括的關鍵詞有:獻血、當兵、劫貧濟富、救人、行善、公益、慈善、冷血、冷漠等。
教育標簽主要是描述“富二代”教育方面的新聞,包含的關鍵詞有:成績、進修、高學歷、海外留學等。
3、報道語氣:在對“富二代”報道中媒體的態度可分為中立支持(肯定)、(兩者皆有或難以判斷)、批判(質疑、貶低、負面)。
4、報道的關鍵詞:對選取的報道進行文本分析,提煉出關鍵詞。反映出媒體對“富二代”新聞報道的傾向性。
二、研究發現
(一)各新聞報道類型的分析
從新聞體裁上說,由表一可看出,在“富二代”的新聞報道中,生活標簽、就業標簽、社會標簽、教育標簽的新聞類的數量均多于評論類,總共59篇,占總體的73.75%。
綜合來看,報刊媒體傾向于報道“富二代”生活的新聞,而對于其就業、社會、教育方面涉及量比較少;報道體裁上則新聞多評論少,難見深度。
(二)報道傾向分析
報道傾向是媒體在看對“富二代”這一群體時所采用的基本立場,它通過“富二代”這一群體在新聞報道中形象的定位得以體現。由表二可見,在媒體報道“富二代”相關文本中,有關生活方面的報道共41篇,負面的新聞報道23篇,占56%。在生活標簽上,媒體更多的報道更傾向于其“炫富”、“飆車”、“犯罪”等行為,在生活方面,更多塑造的是“富二代”負面標簽;在就業方面,共有19篇相關的報道,批判性報道較少,主要圍繞繼承父業,自主創業等方面;在社會方面,共有15篇相關的報道,正面報道12篇,主要塑造“富二代”熱愛公益事業,積極參軍、獻身慈善等事件,以正面標簽為主;教育方面涉及的比較少,在報道中建立的標簽以正面為主,塑造了“富二代”高學歷、留學背景等教育經歷。
(三)報道中的關鍵詞
對選取的“富二代”報道進行文本分析,每篇提煉出一到兩個關鍵詞,結果,頻率出現較多是飆車、開豪車撞人、炫富、繼承父業、自主創業等。此外還有類似“社工”、“優越感”、“為富不仁”、“酒駕”、“豪賭”等關鍵詞。
三、研究結論與分析
(一)新聞報道中的“富二代”標簽效應
1、“富二代”的正面標簽。在教育標簽、就業標簽、社會標簽方面,媒介對于“富二代”塑造較為積極的形象。在教育方面,媒介塑造的“富二代”是一群教育程度高的群體,普遍擁有本科以上學歷,部分獲得研究生學歷,部分留學海外;在就業方面,媒介刻畫的“富二代”是其努力繼承家業或自主創業的向上進取的形象;在社會責任方面,媒介多報道其熱心做社會公益等事件。但是,報刊媒介在塑造“富二代”正面標簽數量遠低于負面生活標簽。
2、“富二代”的負面標簽。在生活標簽方面,媒體普遍喜歡聚焦所謂“富二代”的負面事件,更傾向于塑造負面標簽,對其的報道多用“炫富”、“奢侈”、“相親”等字眼。但這些內容局限在個別人的成功事跡或者對“富二代”的認識態度,往往缺乏說服力和影響力,并沒有獲得廣泛而全面的關注。由此可知,媒介對“富二代”的認識是不夠全面的,只會讓這一群體充滿神秘感甚至妖魔化,增加被誤解的可能。
(二)解析“富二代”標簽效應
1、消費主義時代的媒體傾向性報道。貼標簽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可以用最少的文字傳遞最大量的信息,符合了新聞報道的簡潔性原則;另外,標簽的模糊神秘效應能引入聯想甚至起煽情效果,易引起讀者的興趣。
媒介標簽化“富二代”現象離不開媒體的盈利本能,國內部分媒體為了追求發行量,片面迎合受眾,刻意挑選出一些能夠刺激受眾神經的事件和話題,大炒特炒。不管這些事件本身是否屬于小概率事件,話題本身是否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只要符合他們的所謂的“新聞價值”,就想方設法將新聞“做大”。
2、新聞媒介塑造的擬態環境。按照著名傳播學家李普曼的觀點,在大眾傳播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與三種意義上的“現實”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一是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有選擇地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即擬態環境),三是人們在自己的頭腦中描繪的“關于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③大眾對“富二代”群體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而新聞媒介具有塑造媒介環境、主觀建構社會群體形象的功能。因此,被報道中的“富二代”形象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一種由新聞媒介加工、重構出的“擬態環境”。
3、“富二代”社會刻板印象的構建。“刻板成見”(stereotypes)是20世紀美國著名新聞評論家沃文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其經典傳播學著作《公眾輿論》中提出的概念,它指人們對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④不論承認與否,大眾媒體長期以來對“富二代”群體在生活方面進行各種負面報道,令其在公眾眼中的形象被扭曲。在印象中,似乎飆車撞人且蠻不講理的一定是“富二代”,而被“富二代”欺負的自然是“窮二代”。種種標簽化的邏輯將當事人的沖突升級為階層矛盾,很明顯地預設了一個可能有失偏頗的道德和價值判斷。
結語
標簽的廣泛使用甚至濫用,不利于新聞媒體的公正客觀報道,甚至會給相關人群造成傷害,有違新聞倫理。大眾媒體應履行自己的責任,對相關群體進行公平客觀報道,走新聞專業主義的道路,用“理性思維”代替“情緒表達”,營造和諧健康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88406.htm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78947.htm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④[美]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謝季康,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曾艷梅,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