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仙花香飄過海
所有美麗的事物,都會受到人們共同的喜愛。“翠帔緗冠白玉珈,清姿終不污泥沙。騷人空自吟芳芷,未識凌波第一花。”站在水仙花旁,會覺得自己是個芬芳的人。水仙花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以球大、形美、花多、味香、期長而馳名海內外,素有“凌波仙子”的美稱。2008年 1月24日至2月24日,福建漳州水仙(主要來自于漳州龍海市九湖鎮蔡板村所在的水仙花生產示范基地)赴臺灣舉辦第三屆臺灣·漳州水仙花雕刻藝術展。本屆藝術展旨在弘揚水仙花文化,以花為媒,擴大影響,增進漳臺文化交流交往,進一步拓展臺海經貿合作和往來。藝術展分別在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臺南延平郡王祠、祀典臺南大天后宮、臺南鄭氏家廟等地展出。在臺期間還舉行了兩岸水仙花雕刻技藝交流會、漳州市代表團考察臺灣農村、農業及開展交流活動。在此之前,漳州市在2006年元宵期間和2007年5月份已連續兩年組團赴臺灣舉辦漳州水仙花雕刻藝術展,整個展廳暗香浮動,花瓣中飄逸著飛旋的音樂,吸引賞花人絡繹不絕。
地緣如花,兩岸之間花香飄蕩。水仙花,這個冰清玉潔、幽雅高貴的人間仙女,這個冬天里的白色夢精靈,從龍海市九湖鎮蔡板村香飄過海到臺灣,在臺灣人民心中蕩起陣陣芳香四溢的漣漪。這個洋溢著友誼芳香的使者,抽繹出綿長的思緒,織成一幅美麗情誼的織錦。她帶來少女的純情,為臺海人民編織一條彩帕,拂去歷史的塵灰,為嶄新的世界帶來冰肌玉骨的氣質。她的幽香,流溢在海峽兩岸的空氣中,縷縷寧靜、柔和的芬芳令人陶醉,為躁動的心靈送來一片溫馨幾分清涼。
自古閩臺一水相連一脈相承,兩地人同祖,族同史,語同音,習同俗,花同根。水仙花文化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臺海水仙花緣非常突出。佳節時期,水仙花成為臺海人民的最愛,碧綠的葉間,射出幾箭花莖,白色傘形花序,頂端翹然開放一朵朵小白花,雪白晶瑩的花瓣,拼成六棱的玉盤,裊裊娜娜,一塵不染,香風馥郁,沁人心脾,放置于案頭,作為吉祥物帶給人們來年的好運。特別是大年夜里人們圍爐團聚舉杯祝賀新春吉祥時,十幾蕊含苞的水仙花同時開放,一朵朵水仙高擎起玉盤金盞向人們歡祝新春如意,全家福壽吉祥,讓人頓覺滿室華光燦爛,五彩繽紛,生活充滿芬芳;看她靈魂坦坦蕩蕩,撥動歲月美妙的琴弦。據史書記載,舊時漳州水仙不僅成了王公貴胄珍玩之物,列入七十二種名件貢物之一,且成為民間珍貴的饋贈禮品和寺廟供奉佳品。她是我們漳州市的市花,是福建省的省花,1987年入選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值得自豪的是,它最著名的產地來自于龍海!水仙花香飄過海到臺灣。水仙花的海洋里,嫣語竊竊,暗香涌動。臺灣人民每逢拜天公時,皆以奉上一盆冰清玉潔的水仙花為最大獻禮;每逢民族英雄鄭成功祭辰時,也均是以奉上一盆幽雅高潔的水仙花為榮;新春佳節,更是戶戶不可缺少這迎春起舞的神姿……這些水仙花大部分都是從龍海市出口臺灣的,臺灣與龍海市有著深厚的水仙花文化淵源,水仙花搭架起兩岸人民的友誼之橋,譜寫著新的歷史詩篇。
千姿百態的水仙盆景深受臺灣人民的喜愛。漳州市臺商協會會長何希灝告訴記者,和漳州人一樣,臺灣人喜歡水仙花,尤其春節時候,喜歡在家里擺上一盆清新雅致的水仙花,以增添春光,又寓意吉祥如意。“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臺灣·漳州水仙花雕刻藝術展覽過程中,水仙花的傳說醉倒了無數臺灣人民。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管鏡子的仙女,有一天前來銀河畔為王母娘娘洗寶鏡,忽然聽見人間一片哭聲。她撥開云霧往下一看,只見漳州南鄉一片士旱,正在祈求下雨的人群悲號痛哭。為了解救苦難的南鄉,她毅然拋下手中的寶鏡。寶鏡落地后,破裂成九片,化作九個湖泊,流水潺潺。從此南鄉變成九湖鄉。碧水輕盈,清波蕩漾,人人笑逐顏開。田地滋潤了,禾苗長得壯壯實實的,兩岸青山碧綠如畫,片片果林香飄四里。稻子成熟,荔枝豐收,到處喜氣洋洋,鄉親們一邊采集荔枝一邊縱情歌唱。仙女懷抱琵琶,下凡湖中,鄉親們稱她為水仙姑娘。湖畔有個石匠龍哥,心靈手巧,藝高人膽大,龍哥和水仙姑娘情投意和,魚水情長。龍哥水仙成雙成對,天上人間喜結良緣。歡歌笑語滿山坡,觸怒了后山洞中的一條妖龍。妖龍心里生出妒忌降下災禍,搖頭擺尾吐出烈火,果林稻田變成一片火海,村內村外哭聲震天。龍哥率領眾人守護莊園,他吞下一顆靈珠化作一條青龍,水仙姑娘彈琴為他助陣。青龍與妖龍在云端里相斗,妖龍被青龍打敗了,灰溜溜地回到天上,稟報王母娘娘,請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將前來鎮壓。天兵天將卷起一陣旋風,招來一座填湖的圓山,九湖頓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眼睛難以睜開。圓山壓在九湖上,九湖從此斷掉了水源。水仙姑娘拿起玉琵琶與妖龍爭斗,無奈力不從心難以抵擋妖龍,琵琵掉在了圓山的半山坡上,龍哥也被壓在圓山下,卻還不忘吐出清泉灌溉田園,形成一條小小的九龍江。神兵奉命捉拿水仙,帶回瑤池領賞,龍哥與水仙難舍難分,水仙姑娘從云端拋下一根碧玉簪,玉簪落地后變為水仙花,處處盛開百葉與金盞,永遠陪伴著龍哥守護圓山。如今,圓山的綠蔭處,百葉金盞迎春笑,婷婷玉立報豐年。美麗的傳說來自于人們豐富的想象,歷史事實是這樣的,據蔡坂村《張氏家譜》記載,明朝景泰年間,在河南汲縣為官的族人張光惠告老回鄉時,船過洞庭湖,仿佛看見一位美麗的仙子,身披著金黃色的羽衣,下身穿著白玉色的裙裾,站在象牙雕成的船頭,背后張起一面綠綢的風帆,乘風破浪飛駛而來,一霎時又芳蹤難覓。過后,張光惠從水面拾得兩顆水仙花頭,帶回家鄉,在圓山腳下的琵琶坂種植。此后水仙花日益繁衍。
如今,漳州水仙花香飄臺灣,在臺灣的銷售行情逐年看漲,今年估計有120萬粒水仙花球銷售到臺灣。一粒平平常常的水仙花頭,經過藝術家的雕刻,裝點布局如詩如畫,充滿活力,散發著活潑的生命氣息。各種飛禽走獸,龍蛇魚蟹,造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情趣盎然,使人難以忘懷,或高山流水,或清秀挺拔,或氣勢磅礴,美不勝收。她輕盈的笑聲穿越一個銀白的世界,牽出了一串綠色的音符,在人們耳邊溫暖地呢喃、躍動。一個美麗的夢從白色的鱗莖中蘇醒過來,圓山笑了,琵琶坂樂了,六片潔白的花瓣向四面舒開,捧出心中一尊金黃色的酒杯狀副花冠。她踏著旋律長臂輕舒纖腰柔漫裙擺飛花,舞出旋律,舞出春天,舞出兩岸淵源。
綠野仙蹤在龍海九湖
是哪一方神奇的土地養育了水仙花這樣一個婀娜多姿的女兒呢?《廣群芳譜》載:“水仙花江南處處皆有之”。何以數百年來,龍海地區的水仙花何以獨享盛名?請看龍海市九湖鎮圓山南麓的九龍江衡積平原。圓山琵琶坂下,北有風障,西有疏林,無雪微霜,山泉長流,土壤疏松,土層深厚,排水良好,雖是冬季而花田溫暖濕潤,構成一個得天獨厚栽培水仙花的優良環境。這里常年花果香澄、碧水春波、百草豐茂,聚天地之靈氣、蓋自然之毓秀,青山佳木蔥蘢,綠水波光瀲艷,是最理想的水仙花生產示范基地。以蔡板、新塘、下庵、大梅溪、小梅溪、洋坪、田中央七個村落為中心,種植面積達6000畝,年產水仙花頭2700萬粒。我們正駛在水泥鋪成的寬闊村道上,放眼看去,在這片福建省劃定的水仙花示范基地上,無數水仙綠葉正在翩翩起舞,好像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帶著笑容,那揚揚拂拂的長條形葉片,酷似仙女身上的裙帶,無邊的綠色且歌且舞且行吟,如此美麗。游人可以下車走至田里直接采摘幾株水仙花,花朵嬌美,人面艷麗,互相映襯煞是好看,加上青山綠水,不禁讓人心曠神怡飄飄欲仙。水仙花開到哪里就香到哪里,水仙花的名字也就傳到哪里。
水仙花主要有兩個品種:一種是單瓣的,六片白色的花瓣向四邊舒開,中間長有一個酒杯狀的金黃色副花冠,名為“金盞水仙”,俗稱“酒盞水仙”,清香濃郁。另一種是復瓣的,卷皺的花瓣層層疊疊,上端素白,下端淡黃,雅號“玉玲瓏”,俗稱“百葉水仙”,香氣稍淡。
目前龍海市有花農花商幾千多戶,水仙花頭價格比去年高出20%左右,總產值可達兩億元。水仙花頭總產值比商標注冊前的6682萬元增長168%。如今,水仙花香飄臺灣,在臺灣的銷售行情逐年看漲,今年估計有120萬粒水仙花球銷售到臺灣。
如今,在水仙花的故鄉——龍海市,正著力提高水仙花種植、管理水平,精心打造品牌形象。先后成立了水仙花協會、新品種研發中心,與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合作,加強了水仙花良種繁育科研園區建設,建立“百葉”良種園30多畝、新品種生產示范基地100多畝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4000多畝,由生產示范基地管理組負責種植面積的產值調查,包括二、二年生種苗、金盞百葉的種植推廣與協調,把握產品的級別、花球質量。特別是水仙花協會,由龍海市九湖鎮水仙花生產區從事生產、加工、經營、廣告、服務、科研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組成,于2003年8月正式成立。該協會宗旨是提高水仙花質量,開展水仙花文化活動,拓展國際貿易市場,發動會員選送水仙花精品參加省、市、海峽兩岸花博會,加大水仙花品牌宣傳力度。該協會成立后對龍海市水仙花的文化和社會聲譽、經濟效益起到很大的宣傳作用,為加入世貿、國家出口創匯等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該協會還創立了水仙花深加工雕刻藝術組,蔡板村中的張氏宗祠已辟為我國第一家“水仙花雕刻藝術展館”,為水仙花愛好者研究、交流、欣賞水仙花提供一個好去處。水仙,“隆冬調百卉,江梅歷孤芳。紛敷翠羽帔,溫艷白玉相。”鴛鴦戲水、雙龍戲珠、孔雀開屏、金雞報曉、桃李爭春等等水仙花雕刻造型各異、形象逼真、栩栩生輝。喜結良緣、觀音疊座,仙子夜游、喜鬧元宵、銀蛇狂舞、玉壺茗香、和平鴿、葫蘆獻瑞、芙蓉出水等等,令人流連忘返。“玉壺茗香”構思別出心裁,以大顆水仙花頭雕成茶壺,而以小顆水仙花頭雕成茶杯模樣,很有仙風道骨的趣味。“銀蛇狂舞”則是以其旺盛發達的白色根須為名,別具一番詩意。水仙花其造型除了要利用自身特有的生長形態,更主要是通過雕刻,破壞細胞組織發展,造成畸形生長態勢,同時控制葉片、花蕊的高低和位置。正因為水仙花生命力強,適應性好,傷品愈合快,才有了這千姿百態的水仙花盆景。宋代的黃庭堅,明代的文征明,元朝的王冕,清代的秋瑾都曾為她留下美麗的詩篇。大家再仔細看看,右邊有各個朝代專門描摹凌波仙子風姿的名人名畫,共十七幅,形神俱佳,體態俊美飄逸,傳神至極,實在令人贊嘆,是難得的珍品。
水仙花擁有傲人的光榮歷史。清朝《漳州府志》記載,閩中水仙以龍溪第一,尤其是漳州水仙最出名,其品質、產量均居全國首位。這是由于這里的花農有著豐富的種花經驗和栽培技術,他們嚴格掌握節令,采用三年復種和人工閹割等獨特的處理方法,來促進水仙花頭增大、成熟,因而產出的水仙形似蟹爪、莖大花多,每個鱗莖一般都能長出三至七支花箭,最多可達十一枝;每支花箭可開出五至七朵花蕊,最多可達十余朵,在水仙屬的植物中是十分罕見的。1932年,在香港經商的兩位漳州人陳潤生、林主達集資合辦公司,從蔡坂、新塘等村精選取一批水仙花運出發售,因水仙花有“宜色、宜人、宜早報春”等特點,便起了一個“宜春”的雅稱為商標,在香港當局登記注冊,從此“宜春”水仙花聲名大振。1959年,水仙花在首都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各名勝旅游區作為迎賓花。1980年起,先后在國內各大城市及臺灣、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十幾個地區銷售。1983年,在上海、北京舉辦水仙雕刻造型藝術展覽,被譽為“有生命的藝術珍品”。1984年,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到水仙花故鄉——圓山拍攝《凌波仙子》,第二年,上海科技教育制片廠到漳州賓館拍攝著名水仙花雕刻大師孫水根同志所創作的《水仙盆景》。1985年春節,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隊將她帶到地球最南端,在中國長城站傲然盛放,芬芳吐艷。1990年中國郵票發行公司發行T147《水仙花》紀念郵票五枚。1991年漳州國家旅游局、中國花卉聯合會聯合舉辦漳州“中國水仙花節”。
水仙再美,也需要好的品牌包裝。為提高品牌效應,漳州水仙花2002年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的水仙花原產地標記注冊,2004年通過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驗收。3年來,漳州市質監局把農業標準化工作作為服務“三農”、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打造優質農產品基地的最佳切入點,通過水仙花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把農業標準化與農業產業化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漳州水仙花朝規模化種植、基地化生產、現代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方向發展。為了把服務送到農戶家中,市、縣兩級標準化工作人員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從產品標準和技術規范的修訂、檢測設施的配套完善,土壤的養護到化肥、農藥的使用等環節對農戶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指導與服務,有效提高了水仙花的產量和產品檔次。目前,漳州花卉協會和市有關部門正聯手申報漳州水仙花中國馳名商標,進一步提升水仙花品牌形象。龍海市九湖鎮萬通花木經銷部、龍海市九湖鎮下庵村凌波仙子、龍海市九湖鎮慶潭花果經營部等企業成為龍海市的水仙花龍頭企業,勤于與臺灣的臺南市文化協會溝通聯系,參與兩岸文化交流、觀摩、學術研討等。龍海人自豪地說:“我們喜歡這份美麗的花的事業。”
共同的水仙
花開的日子,奏響中華盛世的唐韻古樂。
在龍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臺海水仙花經濟文化出現了新機遇、新潮流,臺海攜手花飄香,水仙花以凌波仙子之美舞起了種花、賣花、水仙花雕刻、水仙花文化一條龍。以山之靈、水之韻奇妙組合而成的水仙花,成為臺海五緣特別是地緣關系的生動縮影,成為臺海區域獨特的資源與人文特征的寫照。臺海人民攜手合作創雙贏,打造兩岸水仙花共同市場,在全球創造水仙花的世紀,迎來水仙花經濟文化產業的新輝煌。“好花香兩岸,花好兩岸香,香遍江河海峽水,家家滿庭芳……”伴隨著這首由臺灣著名詞作家莊奴老先生創作的歌曲,水仙花翩翩起舞,她積極推動了兩地花卉產業的迅速發展。加強和擴大海峽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成為龍海市水仙花的重要使命。龍海市水仙花年年出席現身花如海人如潮的海峽兩岸花博會,隨著禮花和氣球在花博園上空綻放,在一大片花的海洋中,水仙花皇后艷壓群芳,屢次成為花博會吉祥物,成為開啟臺海經濟文化合作的一把金鑰匙。
水仙,濯足清流,亭亭仙姿,你凌波起舞,臺灣人民與龍海人民就是那舞姿下的清流,在清流的沉浸里,愈開愈高潔,愈開愈貞雅。臺海人民無法割舍的緣份,像水仙花一樣的美麗。
愿水仙的足跡,走遍天涯;愿水仙的身姿,在臺海人民心中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