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對中小企業融資行為關系最為密切的相關理論進行了總結與歸納,然后從外部環境與內部因素等兩大方面分析了影響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具體因素。這些因素之間存在著各種相互聯系,因此本文提出,在研究我國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行為時必須要全面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本文的研究為后續學者對我國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研究框架方面提供了一些借鑒。
【關鍵詞】農村中小企業 融資行為 內外部因素
一 引言
隨著農村經濟的轉型和升級,中小企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與農村中小企業的重大作用和快速壯大相比,現階段農村中小企業面臨的信貸約束較為嚴重,融資渠道也較為單一,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盡管存在較多的文獻對農村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現狀與困境進行了分析,但是大部分的文獻主要是從單一角度出發進行分析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其他作用機制。鑒于此,本文希望對現有文獻進行一定的梳理,構建一個較為全面的研究框架,以思考和分析農村中小企業的融資行為。
二 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理論分析
關于農村中小企業的融資行為,國外學者從資本結構、信息不對稱、代理成本和企業金融成長等角度進行分析,并逐漸形成了資本結構理論和金融成長周期等理論,這些理論為國內學者進行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一,企業融資次序理論(POH)認為,企業應根據成本最小化原則來選擇不同的融資方式,總是遵循先內源、后外源的過程,并且在外源融資中遵循先債務或權益融資的順序(Myers,1984)。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張杰(2000)認為,在成立初期的民營企業主要依賴于內源融資,隨著其發展進入資本或者技術密集階段后,企業會尋求外源融資。林毅夫和李永軍(2001)指出,在內部資金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時,企業就必須尋求外部融資,而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將主要選擇間接融資作為主要的外部融資途徑。張捷和王霄(2002)通過實證研究表明,企業融資次序理論同樣適用于我國中小企業,但是中小企業融資面臨的所有制歧視并不明顯,主要的外源融資制約是來源于銀行等中介機構的所有制歧視。這一結論得到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在2004年所作調查的有力支持。
第二,企業融資周期理論主要探究企業發展初期所面臨的融資選擇問題,以Berger等(1998)為代表,認為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企業選擇不同的融資安排,并且企業會根據企業年齡、規模、信息透明度等因素選擇相應的融資方式。林麗瓊(2009)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金融成長周期理論同樣適用現階段中國的農村中小企業,并且成長周期是農村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渠道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在企業發展早期,自由資金和非正規信貸融資是其主要資金來源,但到了成長期和成熟期,農村中小企業面臨較小的正規信貸約束機制,在非正規信貸融資之外可依靠較多的正規融資信貸。
第三,我國學者還對關系融資理論進行了研究,并認為“關系貸款說”是最值得中國學者借鑒的研究理論(劉杉,2005)。該理論強調了在作為非常重視人情關系的中國,中小企業在獲取銀行貸款過程中需要對“關系”進行重視和投資。此外,金雪軍和王利剛(2005)研究發現,除了外部政策和經濟環境因素影響外,銀行所擁有企業的私人信息的折舊速度和新增信息的價值增量都會對關系型貸款產生影響。
除上述對中小企業融資行為影響較大的理論外,國內學者還從資本結構理論、代理成本理論和財務契約理論等進行了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研究。
三 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具體影響因素
1.外部環境
影響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金融體系結構和相關制度、銀行信貸機制和信用擔保體系等,所以這些因素可能通過影響金融機構所能采用的貸款方式來影響中小企業的融資行為。當然,在這些因素背后的政府管制措施也將通過約束潛在金融機構而間接地影響農村中小企業的融資行為。
第一,金融體系結構。現階段金融體系結構對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影響主要由于其自身的不合理以及金融結構的不完善。張杰(2000)認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在本質上是由融資制度所引起的一種信用困境,因國有金融體制向國有企業提供的金融支持和國有企業對這種金融支持的嚴重依賴,導致金融機構的信貸資本化。李晶(2002)的研究顯示,因為我國當前的經濟金融政策主要是依據所有制類型、企業規模及行業特征,所以大多數信貸資金都流向了大型企業。柳俊濤(2004)指出,國內金融市場結構失衡的狀況長期存在,相對股票市場和債務市場而言,銀行信貸市場尚有待進一步發展,并且債券和金融市場也有待發展。金融市場結構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業的可以選擇的融資途徑。陳漢文(2006)也認為當前國內資本市場層次和交易工具的缺乏,以及需要進一步完善的資本市場,使得中小企業很難找到合適的方式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
第二,銀行信貸機制。在國內的金融體系和制度的影響下,銀行現有的信貸機制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業尋求正規銀行信貸途徑的可能性。并且,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外資銀行和外國資本的流入,以及日益嚴格的金融監管措施,國內銀行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上述情況使得銀行不能很好地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滿足其融資需求。董曉林(2002)指出,現階段國有銀行市場角色、激勵機制以及政企和銀企關系的扭曲,加之不利于中小企業的評級標準,使得銀行降低了對投資效率的重視。王朝弟(2003)指出,國有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間存在的融資制度體制上的不對稱現象是中小企業獲得外部融資的主要制約因素。胡旭陽等(2006)指出,國內日漸嚴格的金融監管制度從客觀上加速了國內商業銀行風險約束機制的形成,故而銀行更不敢輕易向抗風險能力較弱、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信用等級較低的中小企業發放貸款。
第三,信用擔保體系。在現階段,國內關于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尚不完善。金發奇和陳曉紅(2006)認為,國內的擔保行業從根本上來說尚處于無政府管理狀態,缺乏相應的運作規則和規范,行業發展較為混亂,存在較大的風險。金麗紅等(2006)指出,在現階段影響中小企業信貸可得性的關鍵因素是信貸人權力保護機制的缺乏,在我國整個法律體系中,尚不存在對信貸人權利的保護機制,而這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信貸的可得性和有效性。劉秀麗等(2006)認為,因為金融機構自身對固定資產抵押的偏好和政府調控行為的不匹配,所以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著抵押擔保不足和抵押政策難以有效執行的現狀。
第四,政府功能和行為。國內學者在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上應起的功能和行為上一致認為:政府應該積極對中小企業融資進行干預,發揮政府應起的協調作用和導向功能,但是現在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上還存在著許多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在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現狀。李娟等(2006)指出:中小企業融資市場失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自身的規模限制,以及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所引起的,盡管政府現在已經開始采取政策性扶持以間接或直接支持中小企業開展融資行為,但是現階段的融資支持體系還是存在著效率較低、管理無序等問題。
2.中小企業自身原因
在上述外部因素的探究之外,大量的學者研究了來自中小企業的因素對其融資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中小企業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信息不對稱,以及規模所產生的影響。
第一,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素質,中小企業由于其并不健全的財務制度,使得金融機構在最初就存在中小企業資信不高的印象,并且當出現經營困境時,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會采用拖欠貸款利息的方式,對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安全造成重大威脅,更是增加了中小企業尋求正規信貸的難度。林毅夫和李永軍(2001)指出,因為中小企業規模較小、經營活動透明度低、信息公開程度較差,以及抵押能力較低,所以銀行在對中小企業貸款申請進行審核時,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來核實其財務能力和信用狀況,并且在后續的監督過程中還需要投入更大的監督力度以防范道德風險,因而需要面臨更高的交易成本。胡乃武等(2006)也認為,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因其較低的企業聲譽及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管理風格及其行為特征,使其面臨更為嚴重的道德風險。馬九杰(2008)指出,農村中小企業事實上存在一些社會資產,如社會網絡、社會關系和社會資本等,而這些是可以起到抵押作用,進而會影響農村中小企業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以及其對社會資源的利用。
第二,銀企間信息不對稱。學者普遍認為銀企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現狀的一個重要原因,并認為它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牛鼻子”(趙江和馮宗憲,2007)。從微觀角度來說,現階段中小企業所面臨的來自正規金融市場的信貸配給,基本上是由于其在信貸市場上的規模效應和信息不對稱等引起的。林毅夫和李永軍(2001)認為,因為銀企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所以中小企業在融資前的談判和合同簽訂過程及其后續資金的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損害資金所有者利益的因素,進而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高正平(2004)指出,盡管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在表層上體現為融資渠道的狹窄,但是歸根結底為其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間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
第三,規模效應不合理。大型金融機構在以硬性信息為主的交易型貸款方式上具有相對優勢,而小型機構在使用以軟性信息為基礎的關系型貸款上更有優勢:一般而言,大型金融機構也許有能力利用硬性信息處理過程的規模效應,但是在處理軟性消息上相對弱勢,因為軟性消息是很難量化并通過大型組織的溝通渠道轉移的(e.g.Stein,2002)。總體來說,大型企業因為其健全的財務制度、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和規范的公司制度等,使得銀行能夠更多的依靠諸如財務報表等硬性信息來決定企業的貸款申請及后續的監督事宜;但如前所述,中小企業的硬性信息較少,對其評價更需要依靠軟性信息進行,加上其融資規模又較小,使得大型金融機構需要更高的成本,不愿向中小企業融資。胡乃武和羅丹陽(2006)認為,由于中小企業的私人化特征、經營多樣化,以及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在處理其融資需求時,金融機構可能無法獲得既定的規模優勢,因此,對大型商業銀行實施強制要求,以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是不具持續性,不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張揚(2010)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規模大小與企業盈利能力間存在較大的關聯性,一般企業規模越大意味著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也較強,正規金融機構更愿意向其貸款,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審核時,往往會因為企業產值和資產總額等因素不被銀行信任。
四 總結和啟示
總體來看,現有研究都從某一個角度對現階段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并且學者們已經在許多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但是僅從單一角度來看待和分析中小企業的融資行為,可能會由于忽視各種因素之間的聯系而無法很好對中小企業融資行為進行分析。因此,筆者試著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框架來分析農村中小企業的融資行為。現階段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行為從大體上來說受到內外部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就外部而言,主要圍繞著金融體系和結構、銀行信貸機制、信用擔保體系,以及政府功能和行為四個主要方面展開;內部影響因素主要指農村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缺陷、銀企間的信息不對稱和規模效益三個主要方面。這些因素之間天然存在著各種聯系,因此在分析時必須要全面考慮各方影響,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但是這一較為復雜的框架事實上很難被用于實證研究,因為其中很多因素是難以被分離出來單獨觀察或者量化的,并且農村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也很難被觀察到,因此可能需要更多的假設來探究融資行為的表現以及它們是如何被內外部各方面因素所影響。此外,雖然國內學者就中小企業的融資行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但是真正針對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研究尚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們所構建的這一框架能給后續研究者對我國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杰.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與融資次序[J].經濟研究,2000(4)
[2]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和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
[3]李晶.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初探[J].經濟研究參考,2002(40)
[4]胡乃武、羅丹陽.對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重新解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10)
[5]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研究——基于河南省的實證分析[R].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2010(1)